新华社研究院> 图文详情页 > 正文

细节话温暖 声影传深情

——“总书记两会关切事”系列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7 09:59《中国记者》
分享至:
作者:孙志平 刘佩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新闻媒体同场竞技的必争之地。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是“谱新篇”加强总书记思想和形象宣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主动作为,站在服务总书记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立场和高度进行谋划部署,2023年底就开始组织策划“总书记两会关切事”系列报道。改变过去单篇综述、碎片化整合的报道模式,通过分主题、引话题、全景回顾等形式,探索将历史纵深的“长镜头”、多领域的“广镜头”和对准细节的“近镜头”相结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下团组时与代表委员交流互动的温暖场景,创新视觉呈现形式,打造内容生产矩阵,多维度展现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对“国之大者”的深切牵挂,为两会营造积极热烈的氛围。

系列报道一组7篇,播发后被超过1100家媒体采用,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转载刊发,平均浏览量过亿。报道传播抵达率高、受众面广,除传统媒体和网站外,频繁登上腾讯热榜、百度热榜、抖音热榜等。

本文以此为例,对视频新闻如何在主题开发、谋篇布局、表达创新等方面精耕细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总书记报道,进行实践梳理和经验总结。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绝大部分选题和节目都面临“同题竞争”的挑战,在缺乏核心现场画面的情况下,要在相对同质化的报道中突围,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选题构建的能力、深度调研的功力和视觉表达的创新力,全力讲好总书记的全国两会故事。

一、新视角:善用历史“长镜头”和“广镜头”,赋予两会故事纵深感和厚重感

历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百姓冷暖、民生福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大的牵挂。从时间跨度着眼,2013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50余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听取数百位代表委员发言,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温暖瞬间;从物理空间来看,从班彦村到十八洞村,从曾经的“高原孤岛”墨脱到素有“中华水塔”之誉的青海三江源,总书记的关心关切遍及大江南北。如何在诸多场景中梳理出脉络?如何避免同质化,在大量素材中走出差异化的道路?

系列片将历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同代表委员交流的温暖场景放进历史纵深里看,放进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看,精心选取总书记“下团组”期间的7个生动场景,囊括民生“小事”、粮食安全、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科技自立自强、改革开放等多个方面,在两会开始前集中推出,打造报道矩阵,形成报道声势,营造舆论强势。

我们尝试拉远视角,在视野范围上不断拓宽。节目《总书记两会关切事|通往幸福的“路”》在时间脉络上,从2013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提问“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延伸至20193月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坐在身旁的甘肃省负责同志“甘肃还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有多少”,从西藏墨脱至甘肃积石山,在跨越时空的“长镜头”下,凸显了总书记对农村公路的发展始终牵挂于心,在历史的纵向坐标系中,展现了一段段公路,连接起习近平总书记和百姓的心。

在横向坐标系中,连通会场内和会场外,为报道打开新的局面,注入更多能量。在《总书记两会关切事|乡亲们的“幸福指数”》中,不仅通过“幸福指数”这一关键词,打通了2016年、2018年、2021年、2023年全国两会中总书记与代表委员互动的时间跨度,还把会场内的共商国是与总书记地方考察相链接,从2016年会场内“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的提问,转场至2013年在十八洞村考察时对“光棍汉问题”的关注。总书记全国两会会场内讲话与地方发展成效的呼应,既阐释了总书记的温暖牵挂,又展现了深情嘱托已化为百姓幸福生活,形成了报道的闭环。

在短视频时代,有限的时长不等于有限的内容。观众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要凝练,但不单薄。做大信息增量,“今昔对比”“综合盘点”也是一种路径。在《总书记两会关切事|三江源头的守护》《总书记两会关切事|乡亲们的“幸福指数”》《总书记两会关切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均以回顾总书记两会关切话题+地方考察讲话带出主题,梳理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要求,再用故事案例、大量数据来反映地方发展成效,不仅呼应了总书记的关切,也更加凸显出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治国理政理念。

二、新叙事: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近镜头”定格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

系列报道站在全局视野构建选题,融入了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治国理政理念,奠定了整组报道的“大写意”基调。有深度,还要有看点。在《总书记两会关切事|写好“冰雪”大文章》《总书记两会关切事|三江源头的守护》中,以东北冰雪热、祁连山“大萌猫”等契合受众关注点的社会舆论热点话题切入,促使“大主题”和“热话题”产生化学反应,拉近了整组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大主题报道接地气、冒热气。

如何将宏大主题故事化、可视化?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精微的细节最生动。通过采访全国两会中与总书记有过“面对面”接触的人,请他们回忆复述当时的情况,将“近镜头”进行放大处理,将“微视角”层层推进。“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馒头办’没有了吧?”……一次次耐心询问、一句句贴心话语,总书记关心的都是关乎百姓生活酸甜苦辣的小事、实事,传递出总书记对群众的深深惦念和温暖牵挂。

讲故事须有情节,层层推进的起承转合才能拨动受众心弦,引人入胜。《总书记两会关切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题偏“硬”,却是这样切入的——“总书记亲切地问我说:‘你今天在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采访了吧?’我说:‘是的。’总书记微笑着说:‘我看到了。’我没想到自己刚一开口,总书记就认出了我。”这段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的讲述,一下子将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关心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系列片中使用了很多看似细微却很重要的关键场景。比如,2017年考察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时,总书记亲自登上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技术创新细节和操作流程。这种二次呈现,于细微处着笔,“小视角”透视“大情怀”,让总书记的关切可触可感,总书记的领袖形象更加具象化,更易使受众产生共情与共鸣。

三、新表达:把握时代审美,创新视觉呈现,在声影间传递深情

视觉表达的艺术性与叙事手法的创新性同样重要。在视频产品中,主题、故事、内容以视听元素为载体进行传播,视听呈现效果将最终影响作品的抵达率和完播率。

第一,要做好选题基调与叙事风格之间、统一包装与单集特色之间的平衡。在策划之初,我们就探讨确定了整组作品大气端庄的选题基调,细腻精致的叙事风格,轻快的剪辑节奏,接地气的叙事语言,将“关切”这一关键词,蕴含在拨人心弦的细节、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推出娓娓道来、静水深流的清新作品。

第二,利用好“黄金10”,每期节目都根据内容和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引入,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开场片头,在较短篇幅内迅速进入正片,瞬间抓住观众的眼和心。《总书记两会关切事|写好“冰雪”大文章》以“长白飞雪,松江挂银”展开“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总书记两会关切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以“浦江潮涌,东方风来”,穿越标志性的“海鸥门”,引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总书记两会关切事|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以“春耕夏耘,秋获冬藏”铺展出一幅农业生产画卷。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系列报道风格的统一,又由此引出各集主题,突出了特色。

第三,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用完整的叙事线、浓郁的情绪线,打造“柔性传播”。我们设计了每集以一个两会“温暖瞬间”开篇,呼应“总书记关切”的主旨,然后再以对话形式展开。“全国那么多大事,西藏又离北京那么远,西藏的路、人、村都装在总书记的心里”“总书记关心我们湘西十八洞村的脱单,实际上就是关心更加贫困的人口”“一把麦子一碗米,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从来都是沉甸甸的”,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通过触动人心的真实记录、细腻生动的影像语言,呈现出真情实感,唤起情感共鸣。解说词和字幕的写法力求简约练达,更加注重情绪的推动,让情节走向和观看体验“更丝滑”。

第四,多元视听元素融合,传递兼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美感。如果说,“情怀”是这组系列片的灵魂,视听呈现则是外在。丢了灵魂,好看的外在也易被厌弃;而离开了好看的外在,灵魂可能就失去了被赏识的机会。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新表达”就是要以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审美的视听语言来表达。

《总书记两会关切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全地面轮式起重机等各种大型机械一字排开,横向驶过,留下黄沙漫天;《总书记两会关切事|通往幸福的“路”》中,第一视角从拉萨出发,一路行驶,蜿蜒平整的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缎带盘绕在雪山林海与峡谷之间……一组组画面经编辑精心剪辑,有了犹如电影大片的质感。

《总书记两会关切事|写好“冰雪”大文章》中,马蹄声、风啸声、号子声、鱼跃声、人群声……大量音效的使用,不仅能够展现主题事件发生的背景,更能够强化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调动观众的欣赏情绪。《总书记两会关切事|三江源头的守护》中一支地域特色浓郁的曲调,配以鹰翅划过长空、广阔草原风卷云舒的音效,低成本、高效率地提高了片子的品质。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情绪感染力,都能引起受众强烈共鸣。

此外,系列片拍摄方式多元,将航拍、延时摄影、场景特效等手法穿插运用,远景鸟瞰和近景特写镜头交叉使用;对比剪辑、时空转换等多种剪辑手法,起承转合、丝滑过渡;资料画面、总书记原声、群众采访、解说词、旁白等多种影像元素相融合,大气与鲜活并存,以层层递进的叙事线打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一步步带领受众走进总书记的语境、情境、心境。

结语

精心做好总书记思想和形象宣传始终是新闻人履职尽责的“第一工作”。主流媒体要更加用心、用情、用力,进一步深度调研,挖故事、找细节,探索组织策划新机制,用美学和技术赋能创作,打造立意高远、内容深刻、表达新颖、情感真实的优质内容,把总书记思想和形象宣传推上新境界。(作者孙志平系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刘佩系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通稿编辑室副主任)

                                                          编  陈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