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专栏“直通990”(东方广播中心)荣获一等奖。“直通990”栏目创办11年来,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始终坚持民生定位,从民之诉求出发,倾听民声、传递民情、纾解民忧。
近年来,随着上海广播融合转型从“起步跑”到“加速跑”,“直通990”也不断突破自我,向深融进军,不局限于单纯意义上的“声媒体节目”标签,而是致力于成为融合声频与视频、打通线上与线下、覆盖多屏多端的新型融媒品牌。
一、创新为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形态、传播格局、舆论生态不断变化,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要在新的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坚定不移地走融合创新之路,以融合争取传播话语权,以创新赢得发展新优势。
(一)发挥时间优势,打造前后衔接传播闭环
当下,信息传播日益呈现快餐化、碎片化的特点,受众越来越缺乏耐心,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文章就看标题,视频则以秒计,拇指不停刷屏,只对信息快速浏览。对传统媒体而言,这虽是挑战,也带来契机。通过做深做实内容,留住忠粉,过滤“路人”。
“直通990”每天直播体量长达三小时,如何把长时段变成长关注,大体量变成大优势,成为一个巨大挑战。经多年探索,上海广播全天“最长战线”民生节目,不仅是靠体量取胜,更重要的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独特的节目闭环,形成前后呼应的高效舆论场。
上午9:00-10:00时段,主打民生热点、政策解读,邀请重磅嘉宾做客,起到一锤定音效果。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邀请上海市疫情防控小组成员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做客节目;中小学入学新政解读系列,邀请了新政核心起草者……这些民生热点激发听众高关注,市民纷纷致电节目,求助新冠防疫措施、咨询新政法规、发表对城市建设意见。上午节目的热点浓缩,形成了“新闻话题+市民快速反应”的特点,发挥了广播议题设置的功能。
话题新鲜、关注度高、讨论空间大,经历几小时的发酵,为进一步引发关注和讨论奠定基础。下午13:00-15:00市民热线直播节目,重点延伸讨论上午的热点话题。大量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身份、各年龄层的听众电话被切入直播间,主持人和嘉宾在线一一为听众答疑解惑。同时,其他市民关于社区治理、城市建设、公益志愿等各种求助咨询,进一步将新闻热点和人民声音、嘉宾在线实时反馈,做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传播闭环。
如遇重大突发新闻,节目中会随时插入口播。比如,2022年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十条”一发布,正在直播的“家医在线”节目立刻口播,随即开放接入热线电话,电话在1个多小时里连续6路全满,节目组立刻把当天下午1小时的“家医在线”延长到2小时,全程在线回答市民咨询,解读“新十条”,第一时间回应了受众关切。
(二)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打通助人自助链接点
要切实担当好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发掘并利用好自身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许多新兴媒体相比,广播等主流媒体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上的调动能力是前者难以复制的。
“直通990”最初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开办,从一开始,这档节目就具备了强烈的“政府资源+服务市民”色彩。节目借力包括市人大、市政协、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志愿者协会等诸多政府资源,每天有政务嘉宾或专业律师“坐班”。在相当长时间里,节目还直接连接12345市民热线数据库,使市民打进热线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实打实回复。
节目开播11年来,积累了超过5000位嘉宾的资源库,这个智囊团横跨民政、法律、医疗、教育、交通、城管等数十个民生强相关领域,因此“直通990”被许多市民称为上海的“空中百事通”。专家资源不仅提升了节目的权威性、公信力,而且在节目中得到更加灵活的运用,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交流,让市民在节目中直接对话专家,形成充分的观点激荡,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可听性、实用性。
作为一档直播节目,要稳妥做好开放式讨论极为不易,既需要勇于担当作为,又需要周全的系统安排。这依赖于节目组丰富的制作经验、电话编辑快速细致记录、责任编辑回拨沟通判断、审核把握话题方向,最后主持人一方面引导市民讲述诉求核心点,专家有针对性地回答,另一方面随时把控节奏和把好安全。因为这些“真实、实时、随时”的市民求解,反映了城市基层民众所呼的真实脉搏,也很容易在听众中引发共鸣,提升节目的传播“四力”。
在调动政府资源的同时,还有效调动社会资源。节目打通城市能人达人和普通人间的互助通道,通过节目连接听众,让听众相互连接、相互帮助:坚持全开放播出状态,A听众的观点可能激发B听众的认同或反对,C听众的求助往往有D、E、F听众打进电话分享经验。民间智慧在节目平台上涌流,还时不时“炸”出业内专家级听众主动来电分享观点。
这种看上去充满不确定性的“无准备”直播模式,让所有参与节目的人有一种“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助人自助的连接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其中。于是,节目也成为一个彰显城市精神、体现主流价值的新型舆论场域。
(三)发挥品牌优势,构筑节目多元产品矩阵
“直通990”不断探索契合自身特点的样态,“生长”出一个个带有“直通气质”的子品牌。这些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又紧密联动的品牌,在每天3小时的节目内外组成多元产品矩阵,不断放大提升“直通990”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例如,每周六上午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走进直播间,或与主持人、律师回顾一周热点,或带着调研问题做客节目,倾听民意。节目启动至今,形成了数百份议案、提案、书面意见、社情民意材料。以此为基础,节目组每年梳理的“补短板”案例,成为次年上海两会的重要材料,多次被列入上海市人大、政协年度报告。
每周六下午的“空中养老顾问”,全市各区各街道一线养老顾问走进直播间,空中回答市民关于老人助餐、陪医照护、人户分离、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各种老人和家庭关心的问题,多年来已成为老年人咨询求助的好帮手。
每周日下午的“为志愿加油”,2017年以来成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指定独家上海市“为志愿加油”媒体发布平台,宣传上海各条战线上动人的志愿故事,也成为市民求助和寻找做志愿者机会的连接平台,并孵化属于节目组自己的公益项目,如“爱心校服漂流”“行走城市阅读建筑”“为爱捐发”等,每年为上海市年度志愿服务盛典呈现数据报告。
此外,节目还着重梳理挖掘市民特别关心的话题,不定期推出融媒专题策划,用足广播的新媒体矩阵,彰显节目的服务性和功能性。3小时之外,还有阿基米德App“直通990社区”、话匣子App和微信后台、“直通990”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后台,以及全新视频IP“小通在申边”24小时接受市民咨询。运用不同媒体的不同特性,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将尽可能多的受众纳入其中,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听众关注,分辨听众情绪,解析听众态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引导舆论,成为社会情绪“稳压器”“释压阀”。
二、民生为本,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新模式
“直通990”作为上海新闻广播的民生节目,十余年如一日,始终聚焦民生、服务民生,坚持打好民生牌:第一时间做好权威信息、热点新政发布解读,让群众听得明白、搞得清楚;当好民意“晴雨表”、民情“采集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反馈群众的所忧所急所愁所盼,推动政策调整完善,帮助问题得到解决。节目组坚信,只要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主流媒体就能让群众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一)关注民生体现“稳准狠”
一档老牌民生节目,如何在融媒时代焕新出彩?首要是真正了解受众,洞察受众特点,关注受众关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增强受众黏性。
“直通990”的受众主要是有车一族、老年人、老年人的子女、全职妈妈、自由职业者,以及残障者、患病者等困难群体。这些群体最关注什么?他们的痛点、痒点、难点又是什么?根据群体特点和多年节目经验,他们比较集中关注就医上学、社会保障等信息。于是,节目就紧紧围绕这些领域,做准政策解读,做透解疑释惑,形成有效传播和受众反馈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媒体价值。
近两年,节目陆续推出“新冠疫苗接种答疑系列”“中小学入学新政解读系列”等选题,以及保持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时”的同步报道,都激发了听众和网友的井喷式参与,热线电话往往瞬间被打爆。
比如,新冠疫苗开始接种后,“疫苗到底要不要接种?什么样的老人适合接种?”就成为很多市民的困惑。节目迅速捕捉到这一焦点话题,第一时间推出“鼓励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系列,通过“稳准狠”策略、“立体化”宣传,使报道直抵人心:结合“居村委的故事”栏目,记者走访社区接种点,与内场节目直播连线,让老年人现身说法;结合“家医在线”“空中养老顾问”栏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线回答市民问题;结合“谣言粉碎机”栏目,对老年人接种疫苗各式谣言予以及时澄清;结合“小通在申边”栏目,推出系列短视频,主持人亲临现场,回应“老年人还要打新冠疫苗吗”“下楼就能打疫苗体验感如何”等热点问题。
关注民生,洋溢温度,“直通990”在流量、美誉度等方面均取得不俗反响。2022年,“直通990”广播端节目的收听率涨幅喜人,上午版节目收听率同比增长37.26%,下午版节目收听率同比增长19.28%。
(二)解难帮困做到“直快活”
“直通990”在服务群众特别是解难帮困上,坚持以直接、快速、灵活的方式,努力做到帮到点、帮到位、帮到底,成为人民群众贴心人、暖心人。
近三年,民生领域的一大持续性热点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上海发生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市民遭遇医疗救治、物资供给、求医问药等各类难题。尤其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更是面临求助无门的困境。直面网上网下喧嚣的舆情,去积极倾听打捞这些沉没的声音,“直通990”责无旁贷。
其间,“直通990”携手“海波热线”,扩版为每天4小时,推出“上海电台防疫服务热线”,从电话、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市民急难愁盼问题。两个多月里,节目团队驻扎在广播大厦,承担选题策划、节目制播、市民求助信息收集、诉求对接处置、新媒体二次传播等任务,从上午8时起至次日凌晨,几乎每天都要经历十多个小时的超长待机。两个多月里,服务热线成为“生命热线”“求助热线”,共接收到2.6万余个市民求助:静态管理期间要做血透怎么办?出方舱后小区却不让回怎么解决?因疫情失业该向何处求职……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节目组全力以赴解难帮困,受到广泛赞誉。
比如,关于危重急诊患者就诊问题。从2022年3月下旬到4月初,血透病人、紧急就医病人求助非常集中。不少人因为没来得及做核酸被拦在医院门口,导致部分患者贻误就医时间,各家医院电话、12345热线被打爆。电台防疫服务热线一推出,就遭遇一波电话求助高峰。节目组一方面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把情况通过公开和内部渠道及时上报,帮助解决防疫政策的盲点。
在疫情期间,基于“直通990”节目诞生的上海广播“蛤蜊电台”,为方舱隔离患者提供定制服务,又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用户思维”媒体创新实践。针对方舱医院的特定条件,以“直通990”为主的节目团队在60多天里,打造了116期专业化防疫公益方舱电台节目。通过现场独立广播系统和阿基米德App专区两种方式,日更2小时,为方舱人群打造专属精品系列节目。
“蛤蜊电台”针对方舱场景和特定受众需求,围绕音乐、娱乐、生活、科普、综艺、健身、心理等相关主题,制作专题节目,内容基调温暖舒缓,伴随性强。通过优美亲切的声音流转,让暂别亲人朋友,因为患病而留在方舱的每个人心中都充满暖意,精神得到安抚,重新获得力量和希望。方舱医患多次反馈,专属电台的精彩节目,令他们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同时,节目富有亲和力的声音,也缓解了病患的焦虑情绪。在上海方舱闭舱后,海南方舱特地邀请“蛤蜊电台”入驻,升级为全国版。据统计,“蛤蜊电台”线下节目和网络节目覆盖人群超过600万,突破了特定广播的传统收听范围,实现了多媒拓展、多维发声的传播效果。
从应急志愿服务到专业电台构建,从定制电台精准服务到多媒拓展延伸,从用户思维的优质内容迭代到特定空间的人际化传播,“蛤蜊电台”发挥媒体优势主动作为、持续深化的公益行动与媒体创新,较好地发挥了特殊时期主流媒体提升为民服务能级的作用,展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成为战疫特殊时期的暖心广播。新华社评论文章称:“‘蛤蜊电台’在上海战疫和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音痕’。”
(三)内容制作注重“小正大”
当下媒体的竞争,不仅是时效的竞速,更是讲故事能力、讲表现形式的比拼。只有通过传播理念、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传播的有效性,让好故事产生好声音,让正能量涌动大流量。
在制作节目时,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直通990”并非是热点就追,而是坚持有所取舍,重点选择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怀的话题素材,精心策划、反复打磨、创新呈现。受众普遍反映,“直通990”有人味、接地气,在凡人烟火气中,又有着真善美的灵魂。
比如,《除了这66封情书,养老院还准备了……》讲述了因为疫情养老院封控,53年相互扶持的张老伯和阿婆暂时分别,为了不让阿婆过于思念,张老伯决定每天给阿婆写一封信,这一写就是66封充满爱意的文字。福利院护工把老伯的信一封封理好,装在盒中,放在阿婆床头,好让她一转身就能看到。这是千千万万动人故事中的一个,却展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这样的故事背后,呈现的是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各类养老服务秩序将全面恢复,会有更多的老人与家人团聚。
类似故事不胜枚举:外卖小哥送餐途中救助家中失火的老人,通过节目组寻找失散多年的同学,对街区更新提出设想的热心居民,为失业求职的年轻人提供面试机会,希望学习智能手机的老人通过节目组对接志愿团队……在紧张的疫情封控中,一个个爱心故事,一股股热心暖流,通过节目的全媒体平台不断传播。
无论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新兴媒体百花齐放的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品质提升的渴望不会改变。“直通990”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故事呈现,让人民的需求被发现,让群众的声音被听到,进而推动城市进步,正是媒体忠实履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责任的体现。
三、融合为先,多渠道全平台打破传播壁垒
(一)让“可以看的广播”飞进寻常百姓家
在快节奏的当下,伴随性强的广播有其独特优势,节目组通过打造“可以看的广播”,让广播的伴随性、直观性、现场感更上一层楼。“一支话筒+一台手机”的轻量化组合,让视频化广播深入大街小巷、社区里弄,让亲民拍摄“飞进寻常百姓家”常态化,带来更多接地气的话语和镜头。
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这是上海首部有关城市更新的地方性法规。8月31日,“直通990”特别推出《上海立法推进“全生命周期城市更新”,直击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里的“时代烟火气”》节目。上午,节目直播访谈市人大城市建设环保委多位委员、人大代表。下午,主持人前往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通过视频直播、广播直播联动的方式,直击这个著名“老小区”的城市更新实践。“全天联动+深度解读+广播端音频直播+网络端视频直播”,从可视化、可听性角度解剖挖掘“颠覆创新”过程中,全生命周期里的人间烟火气和制度保障。
这一独特的播报方式和传播形式,迅速引发市民网友对“城市更新”话题的进一步讨论,实现了全媒体传播的叠加效果。直播期间,节目接到数百个听众来电,互动平台“阿基米德”收到众多听众留言,当天节目覆盖人群突破100万+。
为深入讲述上海各居村委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建设成果、暖心故事及居村委干部动人事迹,深度呈现基层治理成果,2022年初,“直通990”推出贯穿全年的“居村委的故事”新闻行动。
同样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节目样态,瞄准困扰居村委的拆迁、停车、养老、加梯、飞线充电等基层治理关键词和老大难问题。走到话筒和镜头前的不仅仅是专家和居村委书记,还有“有话要说”的小区居民。这一做法,让“直通990”不断深耕社区,不断提升在市民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
“直通990”的这一探索也是“融媒轻骑兵”的扎实实践,是顺应新媒体传播轻量化、及时化、可视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二)节目孵化融媒衍生IP,网端广播端资源共享
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直通990”着力打造新媒体端融媒IP产品“小通在申边”系列。既延续节目解读新政、服务市民的一贯特色,又打通网络短视频渠道,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
从2021年底开始发力短视频,主持人“用你听得懂的话讲最新、最热政策”,内容涉及防疫出行、核酸码、小区封控、育儿假、消费券发放等市民关心话题。迄今已发布短视频100多个,总点击量5000多万。其中收获大量网友的咨询和观点,被继续追踪制作新的短视频,同时也被吸纳入广播节目端进行热点关注。由此实现了新媒体端和广播端的新闭环,也开拓了新的吸粉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首发、广播节目引用”的模式,达到相互引流、共享受众资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