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报道在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党报必须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一篇好的监督报道不仅要准确反映百姓诉求,更要借助相关政策机制、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解决难题,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形成同类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党报的监督报道栏目不能做民生问题的旁观者,而是要将栏目当做解决民生难题的一环来看待。“民生调查”是北京日报专门承担舆论监督报道的民生新闻专栏。栏目2006年3月创办,每周固定在《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版刊发,栏目于2022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文通过剖析这档民生新闻专栏,探讨如何做好监督报道。
一、找准定位,做建设性监督报道
党媒要做监督报道,首先要搞清楚怎么做监督。报负面、写批评、爆猛料,这些看似与监督有关的元素,恰恰是对党报履行监督职能的片面理解。记者在开始采访前,更不能带有这样狭隘的思想。监督报道不是用来吸引眼球的,而是把采访的过程当成记者发挥媒体能动性,参与解决难题的过程,报道所呈现的是发现并逐步解决难题的过程。
“民生调查”专栏的报道所体现出的监督是建设性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核心是通过记者调查核实问题后,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为百姓解决难题。当然,这既是核心,也是监督报道真正的难点。舆论监督要切实并可持续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媒体必须与政府形成机制性合作联动,建立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机制,才能推动舆论监督落地取得实效。
近年来,北京日报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陆续与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督查室建立合作关系,逐渐探索出一套舆论监督的落实整改闭环机制——“民生调查”通过多渠道接受群众举报,记者就举报问题展开调查报道,通过联络市委督查室以及属地和职能部门接诉即办,合力破解难题,记者盯守问题解决全过程,跟进式报道,回应群众关切。
2018年7月27日,“民生调查”报道《北京南站幸福路出租车遮挡号牌揽黑活》,集中反映深夜站内乘客排长队等车,站外黑车扎堆堵塞交通,正规出租车也变身黑车的乱象。见报当天,北京日报将报道摘要向市委督查室报送,并备注“建议整改单位为北京市交通委及北京南站属地丰台区政府”。市委督查室很快向两部门下发了督办单。问题曝光当晚,北京市交通委就牵头组建联合执法队,开始在南站外集中整治黑车。第二天,公交、地铁、南站管委会等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探讨解决深夜抵京乘客的回家难题。随后,北京市级层面成立专班,各部门持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并形成长效机制,填补了北京南站深夜公共交通断档的空白。在整改过程中,记者不断与北京市交通委、公交公司、地铁运营方及丰台区相关部门联系沟通,跟进报道整改进展,并及时刊登回应报道,让乘客切实感受到整治成效,最终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乘客反映的老大难问题,还将对南站的“批评声”转化为了“点赞声”。该篇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评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为民发声、联合各部门整改、报道反馈,通过构建闭环报道机制,党媒监督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简单地发现问题、曝光问题,而是真正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第一环”,媒体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闭环机制的作用下,“民生调查”栏目报道问题的解决率从此前的50%提升到90%以上,经记者核实后反馈报道回音的达95%。
二、发挥作用,搭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架设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讲好接诉即办故事,是党报的核心职责。“民生调查”作为党报上的民生栏目,同时担负监督职能,新闻的关注点始终是清晰明确的,即一切监督都围绕着百姓的急难愁盼。“民生调查”的报道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获得感强、满意度高。栏目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忧、增进民利。一方面通过建设性舆论监督,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搭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及时准确地将群众的呼声反映给党和政府,推动政府工作不断改进创新,再通过媒体报道,第一时间将治理成效反馈给群众,圆满解决了百姓反映的难题,也有力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市民来电、来信都是栏目宝贵的新闻线索。尤其从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北京日报更是热情融入这场为人民服务的改革浪潮中,与市政务服务局及信访办深化合作机制,共享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市信访办线索库,更加全面精准倾听市民群众的声音。“民生调查”由此也有了更为庞大且更贴近百姓的新闻线索库,通过倾听、采访、报道,“民生调查”栏目所涉及的案例也被逐一纳入全市“接诉即办”重点督查督办范围,市级部门对各区及街道落实办理媒体反映问题情况进行打分考评,促进报道的问题能够更快解决,让百姓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12月25日,“民生调查”根据广大市民诉求,以《监控密集区违停也密集 抓拍探头是纸老虎吗》为题,报道了丰台区部分地区乱停车致交通堵塞问题。调查中记者发现,市民反映强烈的街区点位,恰恰是违停抓拍探头设置密集的地方,探头不起作用是问题的根源。报道的核心不仅要证实大量违停抓拍探头长期瘫痪的现象,更要深挖设备瘫痪的原因及追问相关各方如何落实整改。记者采访了当年安装探头设备的单位、一直以来关注探头问题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丰台区交通委、北京市交管局等各相关部门。追问下得知,瘫痪的探头设备是早年由丰台区牵头建设的,由于后期运行维保机制问题,导致设备出现了断电、断网及网络系统无法更新,不能匹配市交管局的执法系统网络等各方面问题。报道后,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解决难题形成合力,先后解决了探头设备的电力、网络接驳问题,接着利用新建平台解决了系统更新问题,不但恢复了探头设备的使用,更将解决过程整理成案例模板。记者用报道记录下全过程,市民对解决效果竖起大拇指,全市范围内其他同类问题也找到了模板,从而迎刃而解。
在长期的工作中记者发现,监督类的新闻线索从百姓中来,但解决的过程少不了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方面面,甚至不排除相关部门的工作失误,或相关政策落实当中,某些环节出现了困难,亦或是各种难解的历史遗留问题。记者既需要耐心听百姓讲明始末,更要和政府相关部门齐心探讨。这样的工作方式百姓是认可的,政府各相关部门是欢迎的。解决一个难题的过程,同样也是拉近政府与市民以及媒体各方心怀的过程,同样也是积攒经验,为更多同类问题找良方的过程。
三、向前一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百姓的生活与政府的工作密不可分,相关部门在一段时期内重点抓的各项工作,往往对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老大难”问题有着较强的针对性。政府正在关注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新生问题,同样应该是记者关注的监督类新闻素材。监督类报道不仅要为民发声,记者在平日的采访工作中,更要善于观察,调查采访如能契合政府重点工作,查缺补漏,更可为相关工作带来强大的助力,甚至是新的解题思路。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老年代步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北京市针对老年代步车展开专项执法,即将出台管理新规。针对违规销售的源头治理是否彻底,目前仍存在庞大使用群体如何管理,如何满足老人出行刚需等热点问题,“民生调查”推出《老年代步车问题系列调查》,在对相关人群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科学预判才能精准治理,提升面向老年人需求的公交服务等细化政策建议。该系列报道迅速被纳入相关部门考量范畴,社会反响大。
2021年夏季,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行动成市里重点工作,“民生调查”连续刊发《群众反映三类“最难过的马路”斑马线人车相互礼让还不够》《停!别让孩子们胆战心惊过马路》《换位看看环岛礼让难在哪儿》《文明礼让应强化斑马线的权威》等报道,在礼让斑马线推行过程中,根据群众呼声,去走访那些仍难落实的路口,通过观察、与换位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市交管局的方案改进提供了新思路。交管部门还联合北京日报,推出斑马线沟通手势,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
在外卖、快递等新业态行业发展迅猛的当下,针对“外卖档口”新型经营模式产生的业态单一、高度集中等问题,记者深入调查,刊发《居民楼苦陷百家餐饮档口“围城”》,剖析目前监管、评估及预警机制存在的空白区,引起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与记者合作开展调研,在两会上提交改革提案,属地街道精准落实,解决了外卖档口集中,带来的油烟、噪音扰民难题。
近三年,每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吃劲阶段,“民生调查”栏目记者都深入一线,调查防控薄弱环节,及时为相关部门提醒。《公共场所疫情防控仍有漏洞》《防疫既要有“面”更要有“里”》等多篇报道给北京市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防疫措施提供了大量参考。2022年,《市民盼望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够“五个一点儿”》《核酸检测点布局如何巧调众口》等报道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献策。
四、融媒发展,进一步提升党媒在群众中的引导力
在融媒体时代,监督报道应该利用好新的平台,进一步树立党媒监督报道的公信力;同时也利用互联网更广泛地发现问题,听取更多反馈意见。
“民生调查”的报道不仅在北京日报纸端呈现,还第一时间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渠道发布。多篇重头报道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的新媒体端口广泛转载,摘编精选的民生话题更是屡屡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总阅读量突破3亿人次。入选中宣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和建设性功能,也为传统报纸栏目的融媒体转型探索了路径。
未来,我们还将下大力气加强“民生调查”融媒体产品的创新力度,增强全媒体传播力度,进一步提升党媒在群众中的引导力。内容创作上,拟根据各平台特色,创新报道形式,定制多类产品;运营推广上,将总结前期在新浪微博平台运营经验,将融媒体产品拓展到多家主流视频平台,增加曝光度,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力。(作者系北京日报“民生调查”栏目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