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为中央重要文化传媒机构和团中央机关媒体,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报社)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在团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下,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报社党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全面学习大会成果,深入领会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发展路径和全面部署、明确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切实肩负起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光荣职责,围绕建设党的青少年工作领域国内一流传媒机构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加快建设新型青年主流媒体步伐,全力打造青少年政治思想引领阵地。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正确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报社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一面全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全媒体融合改革促发展,把党建业务高质量高效能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贯穿于报社工作全过程、各领域。
1.务求实效真融合,推动改革再出发。2018年底,中青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检验媒体真假融合的四把标尺》引发社会关注:第一把标尺,是不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第二把标尺,是不是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第三把标尺,是不是真正实现“一支队伍,多个平台”,并正在转型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第四把标尺,是不是真正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是不是充分传承和发扬主流媒体内容、人才优势推出全媒体精品?
现在,四把标尺成为报社在媒体融合改革中保持定力、保持方向的重要导向。
2.重塑媒体新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按照团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原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并入中国青年报社,做强团属新闻媒体阵地实力。
新的中国青年报社重塑媒体纵深发展新定位,暨打造上传下达的新时代治国理政信息新平台,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利国惠民的美好实用新服务。如今,已基本构建起“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融合板块,正在形成“媒体+智库+团务+服务”的整体架构。
(二)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1.全力打造“云思政”网上宣传平台。适应青少年话语体系,运用深度报道、云团队课、短视频、图解、H5等形式对党的理论和主张进行全媒体立体传播,形成破圈效应,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关注。
“二十大观察”栏目,用平实的表达让青年有感。其中,《新的赶考之路》深入浅出阐释报告的奋斗目标,以及青年一代接力的责任,阅读量1.5亿次。《六个大字牵动国运》通过“历史纵深,时代细节”凸显党的二十大重要意义,在多个汇聚青年的社交平台登上热榜。
品牌栏目“青年大学习”推出专题引领年轻人沉浸式深度学习,单期阅读量1.1亿。
视频访谈《青年茶座|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入党》邀请3位基层党代表“云端”对话3位“00后”大学生,在品味一盏茶的时光中讲述年轻人的入党热情,传播量达825万。
2.推出系列重磅评论和理论文章。围绕“青年关注,关注青年”,把引导青年和表达青年所思所想有机结合,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
社论《以青春之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源流、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青年加强哪些素养等角度递进阐述,兼顾历史纵深与时代气息。
专家解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价值意蕴》,第一时间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青年篇章”。
3.准确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跨平台进行内容再造转化。作为新闻短视频头部品牌,报社“青蜂侠”栏目发挥内容制作优势,党的二十大期间共采访制作短视频100余条,播放超1.97亿次,有的单条播放千万次。
中青报法人微博发布党的二十大相关微博243条,阅读量超1.2亿,主话题#青年看二十大#话题阅读3.1亿,热搜榜最高第2位。
(三)持续发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完善外宣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组织参与全球青年交往活动,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讲好中国青年故事,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1.主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党的二十大期间,中国青年网制作了英、日、俄、法、韩5个语种专题页面,向全球青年推荐大会重要看点及国际社会关注点。外宣作品《中国人为什么如此信任政府》,用大量中国青年故事诠释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展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
2.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活动。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助力维护对外交往渠道和青年组织资源,探索打造青年国际交流平台和品牌。
2022年,报社作为承办单位深度参与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有关工作,承办数字经济主题论坛、承担论坛官方网站开发运营,还整体负责论坛技术支持、视频、图片直播等工作。此外,积极承办团中央交办的“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中国—东盟青年创业云讲堂、中国—中亚五国青年友好故事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事活动。
二、加快推进可视化融合改革,加强一体化、集团化管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从2014年打造“融媒小厨”,到2019年团内资源融入后升级“融媒云厨”,报社现已基本完成“互联网+”的物理式全媒体转型,正在加速迈入“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新阶段。
改革过程中,报社始终以高标准推进党建业务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效能推进内外治理的一体化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推进精品导向的一体化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形成报、网、端一体化发展,构建大党建、大人事、大财务、大后勤的一体化、集团化工作格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聚焦可视化改革,重塑全媒体精兵
2022年,报社鲜明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并用10个指标定义“可视化”:让文字“站”起来说话画像;让镜像“活”起来表图解意;让视频“青”起来激活一线;让播报“特”起来虚演实剧;让过程“立”起来美好丰满;让数据“深”起来广挖细掘;让场景“用”起来团团圆圆;让治理“优”起来智慧聚合;让内容“运”起来有绩有效;让融合“全”起来九九归一,力争一体化实现“四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高质量融合。
在上级有关单位指导下,报社以《用“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为题,面向一线采编人员制作了10集网络课程,立体化、全景式讲述中青报近期可视化探索。
(二)强化内容统筹,建立可视化协调机制
为加强内容统筹协调、统一把关、统一管理,报社出台了《关于可视化重塑全媒体协调机制的意见》,包括1个体系(含6个子系统)+3个机制,以期形成整体绩效调控体系,为可视化改革有序推进提供绩效评价;建立可持续的技术中台支持机制,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完善全媒体协调机制,为可视化改革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构建汇聚共青团机制,为可视化改革提供重要内容来源。
(三)授权开展工作,有序运行“三维”协同机制
在严格执行三审制的基础上,报社创新出台“三维”协同机制,这是在报社党委领导下,编委会、经管会以及全媒体协调机制具体指导下的内部协调制度,由制播组、运维组、品控组组成,负责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项目等进行研判、评估、考核,为报社绩效、考评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四)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四项工程”
报社不断推进全媒体价值链的延伸,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融合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建设舆情智库、绩效评估、智能化、体制机制等四项工程。舆情智库是基础引擎工程,绩效评估建设是人本导向工程,智能化是动能支撑工程,体制机制是发展保障工程。“四项工程”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以“系统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五)完善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五类融媒人才”
按照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报社全面推进人事管理和动态绩效考核等深层改革,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尤其是出台了《“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打破编制、级别、身份限制,拓展人才通道,重点培养“优秀融媒专家型人才、优秀融媒经理人、优秀融媒制片人、优秀融媒创意创新人才、优秀融媒技术人才”等五类融媒人才,极大调动了优秀全媒体人才积极性。
(六)加强分工协作,真正实现“一支队伍,多个平台”
打通报社、中青网、中青在线岗位、人员交流任职,采编、技术资源统一调配、共享融通,“报、网、端”协同联动、一体发展,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同时,中青网、中青在线差异化发展,中青网作为新闻主网专注于新闻门户网站建设,中青在线作为文化IP网站专注于文化产品创制。
(七)优化内部管理,有力有序推进集团化发展
通过全面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整体性、系统性。制定一体化运营绩效调控体系机制;强化对下属单位财务资产统一核算管理和指导督导;制定可视化重塑技术中台支持机制;树立“大安全观”,对报社安全生产、机要保密工作等实行统一管理。
三、探索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可视化文化新业态格局,打造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产业链
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大青少年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报社正根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发展可视化文化新业态,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
(一)发起青年文化大数据平台项目,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2022年4月,《中国青年报》创刊71周年之际,报社以“链接未来照亮青春”为主题,举办了“青年文化大数据项目体系发布暨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建设启动活动”。
该项目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指导,报社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携手发起,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框架下孕育而生的青年文化数字促进服务平台,力图在构建青年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海外传播、数字赋能青年文化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有所贡献。
项目包括发布青年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成立青年文化数字研究院,建设青年文化数字基地,打造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等四个方面。
(二)建设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态
总部基地落户在报社“青春元宇宙之家”。报社作为发起方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高新企业等通过共建“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机制”或“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合作,现已形成由“2个融合机制+24家协创实验室+5家内部协创实验室”组成的首批文化新业态框架。
近期,各实验室通过举办青年文化专题论坛、发布青年文化产业报告、搭建青年数字应用场景等方式,探索了一批文化新业态产品。
比如,报社联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公链研究机构,推出数字藏品平台——“豹豹青春宇宙”,5400枚数字藏品“航天青年数字徽章”推出后秒空。
(三)立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造青年文化消费新需求
报社紧跟产业文化新趋势,打造集“青年、文化、科教、数据、创新”五大要素于一体的“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产业链,助力青年就业创业、投身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国际交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
创新移动端“小屏”与各类“大屏”交互运用方式,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发展。比如,报社在北京前门书香世业文化街区打造“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线下场景,综合推出集“媒体+书店+园区+文创+直播+……”等为一体的文化新业态,成为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青年报社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续自我革命、守正创新、永不停步,自觉担负起新的青春文化使命,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