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可爱中国形象的资源是立体、丰富、多元的,需要系统梳理,加以创新应用[1]。当前对于可爱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注重于“可爱中国”本身,主要是宏观视角下的,从共情传播和修辞学角度进行“可爱中国”蕴含的价值意蕴、传播意义及其实践路径分析;其二从较为微观的视角,以个案分析为主,对当前所进行的“可爱中国”形象建构的实践进行分析,比如以奥运会吉祥物和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路径塑造分析。静态的吉祥物和偶然成为网红的“云南野象”只是塑造可爱中国形象路径中的冰山一角,而动漫、动画等动态的、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传播载体则是其中重要的塑造路径之一,以及动画被普遍认为是“纯真化”“儿童化”的表现形式,能弱化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并且虚拟的动画影像可模糊其内容主体本身的文化身份,增加其跨文化属性与国际传播效能,而当下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2]。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平台的“萌萌象”系列动画为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短视频动画如何进行可爱中国形象的塑造。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可爱中国形象的内涵
可爱一词,常常用来形容讨人喜欢的人或物,有着“萌”(cute)属性[3]。比如国宝大熊猫,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以及《唐宫夜宴》中娇俏玲珑的瓷俑表演者;再比如对外传播国家叙事中以《“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等为代表的动漫类、卡通类主题宣传片,都是对可爱中国形象建构的一种实践,因而“可爱中国”既包括中国的人、中国的物、中国的地方也包括由其所衍生的周边产品,也正是这些元素深刻而全面阐释了中国的可爱形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在海外平台发布的“萌萌象”(COP15 in Mengmeng's eye)系列动画短视频,将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式对7个视频样本进行深入分析。当前“Z世代”作为社交媒体主力军,是国际传播的主要目标受众。动画是“Z世代”易接受、易理解的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短视频作为视听话语之一,具有“解码共通性”和“传播共情性”的天然优势,因此两者的结合也是顺应了当前国际传播的趋势[4]。此系列视频全程以动画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在之前的动画类型中,多以中国的人、中国的地方为叙事主体[5],而在此次的研究对象中,则是以动物的视角来展现它们眼中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同时动画中的主角“萌萌象”更是以云南野象为原型进行的塑造,它本身的形象更类似于吉祥物,而吉祥物等元素往往有着较强的婴儿特征,容易触发人们的“先天释放机制”: 当看到一个有着婴儿特征的生物时,人们会自动消除戒心,激增温柔情感,这是人的一种本能[6]。因而无论在故事的讲述方式还是讲述主体方面,都符合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特质。
(三)多模态话语叙事
可爱中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短视频动画这种轻松活泼的叙事方式。所谓多模态话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多模态话语的判断准则有两个:其一,是看文本涉及模态种类的多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其二,则是文本涉及的符号有多少[7]。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多新兴媒介,叙事作品的载体随之更迭,因而不同空间的信息传播形态也由单一模态转向多模态,由最初文字或声音的传递,扩展为现在文字、声音、图像的多模态传播[8]。对文本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在进行认知作品的过程中同时厘清文本的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因此本文将从叙事主体、主题以及影像话语等方面分析多模态话语的建构;同时,从隐喻视角对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进行解构,试图回答短视频动画与可爱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关联,以及短视频动画在构建可爱中国形象中的意义。
三、动画短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叙事主体的拟人化与多元化
叙述主体也即故事的叙述者,指的是叙事作品中讲述话语的人物,以及用动作、表情等语言形态传达意义的主体[9]。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为兼顾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创作者需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塑造直观的动画形象来呈现叙事主旨[10],因而在动画短视频文本中,叙事主体皆为虚拟人物,即由视频创作者以动物为原型创作的虚拟角色。从主角“萌萌象”来看,角色原身为云南野象,而之前的云南野象迁移事件使得这一角色充满和平自然的元素;此外动画中还出现了金丝猴、孔雀等多种动物的形象,通过可爱动物之间的情景对话来进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意义的讲解,这种年轻化趣味化的表达形式,是对当代青年群体流行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吸收与融汇。
声音与图像是动画艺术最为重要的两种纬度[11]。从声音符码而言,“萌萌象”系列动画采取较为可爱亲切的童声来进行故事的表达。声音本身是技术和自然相混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受众感官对时空的“虚—实”两维感知[12],而多种声音元素在时间和空间有着新的话语表达,也有助于呈现对象的立体形象。系列短片中每个动物角色都有着符合角色特征的声音线,在塑造角色形象的同时,也促进受众在其他空间中对于COP15大会意义的感知。
(二)国际共通的叙事主题
动画文本通过元语言将意义传递给受众,受众则依据熟悉的文化规约完成其解码行为[13]。“萌萌象”系列动画中所选取的动物形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多元语言。动物本身不具有人类世界中所注重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权利等因素,而它们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在国际对话情景中,更多的是一种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象征,这种语言更能构成国际受众在情感方面的集体认同。同时,7个视频文本虽然为非线性叙事,但是每一集中所出现的视觉符号即动物形象都是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它们的出现和讲解都是围绕COP15大会中“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展开的。
同时,声音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索绪尔认为“声音形象”并非纯粹的物理的东西和物质的声音,而是由作为语言符号的声音所引起的听众的心理共鸣[14]。在“萌萌象”系列视频中,每个动物角色的声音文本都已经被提前嵌入了传授双方在情感上共通的命题,从而使得视频文本内容得以通过配音这种独特的话语类型得以传播。
(三)叙事语言和叙事逻辑的现代化表达
当代动画电影创作者往往需采用符合现代审美的镜头语言对内蕴的文化进行理性解构[15]。“萌萌象”系列动画虽为短视频,但每集中都不缺乏对自然景象的呈现,同时在对个别动物诸如金丝猴等进行介绍时,会以统一的“歪脖”表情包形式对动物的身份和特征进行阐述;此外,镜头中充满了“微信群聊”“微信视频”的镜头,把这种充满科技感和现代感的交流方式运用于动物之中,充满趣味性和年轻化元素的表达与动物形象的融合,既塑造了可爱且“潮流”的动物形象,也更容易戳中年轻观众的心,为观众呈现出充满想象的二维空间。
四、短视频动画的可爱中国形象建构
可爱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信息在时空中流通的过程,也是受众完善认知的过程[16]。“萌萌象”系列短视频动画通过多模态话语向受众传递出其独有的意义空间,这种短视频动画的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动画电影等形式在对外传播中叙事的不足,在减少文化折扣和降低信息传播与接受障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多模态话语中的作品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喻,即以多种符号的隐喻来完成对可爱中国形象的建构。
(一)塑造多元立体的可爱中国
话语的意义是在语言与非语言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分析,进而得到话语构建的意义空间[17]。对“萌萌象”系列短视频动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我们对动画影像与可爱中国形象塑造之间关联的理解。短视频动画通过一系列虚拟动物角色建构了另一个时空,时空中动物角色相互平等,友好和谐,且不具有意识形态区隔,所呈现的和平、平等及其对生态文明的保护与热爱,能有效补足以人为主的电影及动画表达中的乏力。
从文化价值而言,主角“萌萌象”及其他动物角色本身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的形象建构,它们借助语言动作形态等多种可爱视听元素建构起背后深层次的意义,从而助力中华文化思想跨越文化壁垒,促进生态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从价值观方面而言,短视频动画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柔性输出。从宏观层面来讲,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体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内核,代表着该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对事物是非褒贬的基本判断[18]。从微观层面来讲,价值观是个体的生存信念系统,指导着个体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19]。此次COP15大会的意义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20]。从动画中的动物叙事主体、情感共通的叙事主题,以及现代化的叙事语言等多方面来看,皆与我们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相勾连,并为国际受众呈现出一个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文关怀的立体可爱中国形象。
(二)语言隐喻自然生态保护的可爱形象
隐喻指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出发理解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结构,隐喻基于来源域和目标域意义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实现映射作用[21]。在“萌萌象”系列短视频动画当中,存在着拟人隐喻、容器隐喻等。主角萌萌象在每集当中都以“我”这个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展开,但其话语的表述方式以及与其他动物角色之间的互动方式,都更像是“人”,这种集动物与人于一体的角色塑造,一方面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另一方面也隐喻人是保证动物多样性的重要主体,萌萌象本身年轻化的声音和形象,更是隐喻着当前我们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中,依旧处于发展初期,仍需快速地成长和进步;此外,萌萌象与其他角色建立联系的方式,是借助于现代收集及社交媒体微信,这里不仅隐喻着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和保障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同时隐喻着世界因为网络而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
本文通过对“萌萌象”系列短视频动画的多模态分析,从叙事主体、主题及语言等多方面展现其对于可爱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可以看到,可爱的力量有时能超越语言、文化的隔阂,用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进行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递,甚至比文字陈述更具有感染力,从而更容易引发国际民众的情感共鸣[22]。而在对外传播及可爱中国形象建构的后续实践中,国家媒体面对热点事件时应创新思路,把热事件变成热议题,把舆情风险转变成传播机遇,着力通过“敢讲”“会讲”“能讲”,从而构建并完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3]。(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1]赵新利.共情传播视角下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9):69-74.
[2][4][5]韩晶晶,赵允智,熊奕瑶.动画短视频如何开辟国际传播新路径?——以“动画里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为例[J].中国记者,2022(02):106-108.
[3]王茹月,刘星.“可爱中国”对外传播形象构建的修辞学观念与实践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2(05):80-83.
[6]赵新利.萌力量: 可爱传播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4).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8][9][16][17][21]吕梦佳,马二伟.海外社交媒体中个体影像叙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YouTube视频博主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03):53-57.
[10][15]李佳丽,刘丹.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的叙事话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J].电影评介,2022(04):53-55.
[11][13]臧金英.民族气韵、情感认同与价值传播——论“新国风”动画的符号表意机制[J].当代电视,2021(09):91-95.
[12][14]李姝慧.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声音研究[J].当代传播,2019(04):66-70.
[18][19]赵小波.关于国际传播背景下动画作品价值观输出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8(02):94-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丨2021“COP15”将在昆明举办生态文明成为大会主题 .
https://www.mee.gov.cn/ywgz/zrstbh/swdyxbh/202009/t20200907_797163.shtml
[22][23]钟新,蒋贤成,崔灿.构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媒体传播策略——CGTN云南野生象群迁移热点事件报道分析[J].电视研究,2021(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