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新表述。为了进一步诠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经济学理念,新华社成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课题组展开研究,新华社研究院具体牵头落实,傅华社长亲任课题组组长。《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于2023年12月3日在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发布,这份报告深刻阐释人文经济学的学理性、深度解析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用比较视野概述人文经济学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有关人文经济学为数不多的厚重之作,引发全社会广泛反响,对于推动学界系统性建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各地加快总结实践案例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3日下午,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会上发布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摄
一、精心打造精品报告
新华社研究院于2023年5月抽调北京、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陕西、上海、云南、广东等十个分社的骨干力量,开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工作。
6月初,课题组在各省就地调研,通过与各地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交流,充分挖掘了各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人文经济的大量案例和丰富素材,汇集了数十万字的采访笔记,充分展现了人文经济在不同地区的实践成果。浙江分社记者联系走访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博物院和杭州城市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从钱塘江畔到西子湖畔,从城市阳台到西溪湿地,追溯总书记在浙江时提出的文化和经济交融发展的相关指示要求,沉浸式感受人文经济带来的协调氛围,听取人民群众对人文经济学引导下城市建设发展的愿景和期盼。江苏分社记者走访苏州、南京等重点城市的主要经济板块、文化载体、民生项目,探寻中国大地上的经济嬗变、文化演变、民生蝶变,采访了数十位地方干部、企业家、经济研究者、人文学者,交流人文经济融合共生之道。陕西分社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文旅厅、西安曲江新区、西安市鄠邑区等单位、部门,实地走访了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鄠邑区蔡家坡村等人文经济学引导下的发展实践案例,从个人感受、社会面貌、经济发展、学术理论等多层次讲述陕西人文经济发展实践。江西分社记者立足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建设成效,深入基层调研,挖掘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家庭账本”之变、景德镇“洋景漂”独特文化移民现象等鲜活故事,生动阐释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以及发展中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彼此生发的互动关系等等。
6月中旬,为深化理论知识学习,课题组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文化经济、人文经济发展史、经济学理论和历史、西方经济学等人文经济学相关主题进行了授课,为智库报告写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基础和理论指导。
同时,课题组在与专家交流互动时了解到,当前学术界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刚刚开始,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学理建构,以及人文经济学的中国实践上升到中国理论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这也使得课题组有了更加强烈的研究使命感,要力争使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撬动各界研究热潮,加强对总书记人文经济理念的阐释,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经过艰苦奋战,完成调研后,课题组进行封闭集中写作。在社领导的指导下,课题组确立报告提纲,完成初稿写作,后续又不断对文章进行打磨、校对、编辑,最终于9月完成智库报告,并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版,与中文版共同发布。
二、 创新学理阐释框架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共计2.9万字,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反映,这份报告是目前对人文经济学概括较全面,解读较深刻,内容较丰富的著作。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解析了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课题组在开展研究时,首先需要破题的就是关于人文经济学内涵的解析。此前,更多的学者将人文经济学理解为文化经济学,注重从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视角解读人文经济学, “人”的要素关注不多。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首先应该关照的就是“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物。
报告研究认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源动力,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
报告建构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内涵逻辑结构图。(如上图)
逻辑结构图更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源头、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具有了丰富的学理内涵。
二是阐释了人、文化和经济的实践逻辑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思考,他曾经指出,“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动,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沿着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报告通过大量案例从四个层面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人、文化和经济几重关系。第一个层面:人文是经济发展的深刻底蕴;第二个层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三个层面:文化赋予经济发展驱动力;第四个层面: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内涵。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案例剖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文经济学实践逻辑系统。
三是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全球共通性。西方的人文传统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西方经济学创建之初,同样也有着较多的人文内容。但是随着理性主义兴起,西方经济学逐步忽视对人文精神、文化影响的研究,日益走向数学模型构建的公式化世界,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人性异化、物欲膨化、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国外经济学家也在呼吁经济学的人文回归。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在《糟糕的经济学》一书中指出:“若想更好地发展经济学,我们需要构建人文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相比,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性更开阔且更有力度,其实证性也更宽广且更严谨。”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愈发乏力、各种矛盾日益加深的当下,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中探寻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所秉承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力回应了时代重大关切,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推动了经济学的“人文回归”,打破经济增长的“人文悖论”,为世界经济增添“人文韧性”。
四是指出了各国人文传统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因此,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决不能离开本国的人文传统。
报告认为,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底色。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经验表明,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视自身文化传统。中国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立足自身人文传统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推动各界研究热潮
自新华社率先推出人文经济学报道和开展智库课题研究以来,主流媒体纷纷开展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新华社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人文经济学学术共同体”,拟进一步聚集更多的专家学者对人文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推进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实践应用和国际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设立了数字经济专业人文经济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首批学生将于2024年9月入学。苏州市委市政府将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明确写入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定”,精心组织实施“人文经济学”研究工程,推动苏州大学成立人文经济学研究院。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大学学报共建“人文经济学”研究专栏。此外,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正式发布,展示了人文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卓越成果。
一批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和观点对人文经济学学理建构进行探索。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人文经济学命题,有着深厚的学理思辨内涵和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至少内含着四个重要范畴:人文与经济价值交互的哲理范畴、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范畴、文化经济化的产业增长范畴和经济文化化的人文转向范畴。”山东大学人文期刊社社长魏建认为:“将文化因素引入经济分析势在必行,经济学将文化排除在外反而降低了科学性、降低了解释力。”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忠认为:“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学的概念明确与实践推进,为回答世界文明及中国发展遭遇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新方案、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可能。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世界文明史与文明批评史意义。”
逐渐掀起的人文经济学研究热潮令人欣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所说:“我们的经济学受西方影响太深、太重,要从科学主义的西方经济学中走出来、建立真正地道的、体现中国文化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道路还很漫长。尽管人文经济学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迈向更全面的、以人为本的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一步。”
相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的发布和广泛传播,会推动结出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