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研究院中文版pc端> 正文

解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三)|金融制度型开放释放鲜明信号

2023-11-06 16:53
分享至:

金融更高水平开放释放出鲜明的信号。日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同时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几日,多部门也召开会议对未来工作任务作出部署。下一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对外开放将成为推进金融开放的着力点,助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速度大大加快,外资机构准入限制大幅度放宽。数据显示,和2017年底相比,今年三季度末,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资产增长了16.91%,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26%。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双向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路径,基本形成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和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的金融市场开放模式。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先后将我国国债纳入主流债券指数,A股陆续纳入全球三大国际主流股票指数,彰显全球机构投资者对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高度认可。

根据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对外开放将成为未来金融开放的主要特征。“下一步的重点是扩大制度型开放,这是比跨境资金流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最终目标是切实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其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能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看来,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全球金融风险频发,要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产生冲击,形成“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系。

制度型开放也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说,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金融业开放方面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中国金融的制度性开放不仅要把外资引进来,而且要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让海外金融机构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走出去方面,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许多中国企业有拓展海外业务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中外金融机构都能为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实现与海外经济体的合作共赢。

落实会议精神,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多个部门近期已经列出任务清单。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国家外汇局党组11月2日召开扩大会议强调,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证监会11月1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指出,要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和深化,将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其次,有助于改善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增长动能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连平表示,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将显著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对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香港增强证券、债券、资管、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范畴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政策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国际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