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重大创新理论。近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向全球发布,引发广泛关注。这份报告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探讨重大理论问题的一次重大突破、一次有益探索,对新华社进一步履行好智库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心研磨 打造智库研究力作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始终将阐释、宣介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作为智库外宣工作的主要任务。2023年2月,新华社研究院抽调全社调研骨干组建了“第二个结合”课题组。
农历新年刚刚结束,课题组即在京集结,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展开了为期六天的集中学习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张志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的文献》副主编高长武、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熊澄宇等一批文化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世界意义等为课题组授课,并研讨相关问题。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专家深入交流,课题组成员了解了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认识,做好了到基层调研的理论储备。
从2月中旬开始,课题组分为三个小分队,深入全国各地展开调研,行程覆盖浙江、福建、陕西、山东、上海、甘肃、湖南、广东等十多个省区市,深入访谈来自地方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基层社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单位的百余位专业人士,收集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探索,为“第二个结合”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案例和素材。
图为课题组成员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采访
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在北京集中研讨写作。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明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等的基础上,课题组结合专家授课、调研情况撰写报告,并反复打磨,形成了《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
报告通过“第二个结合”内涵特征的“六个有机结合”、五个创新创造、十个方法论以及“三个重塑”“把握六对关系”的世界意义,搭建逻辑框架,全面呈现“第二个结合”在中华大地的丰富内涵和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党的理论研究和对外宣传中的突出优势。
二、影响广泛 展现雄厚研究实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7月2日下午,“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发布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张志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等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领域的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美籍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力文,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巴基斯坦学者、清华大学研究员明竺,以及英国、德国、瑞士、菲律宾等多国驻华使馆官员、外媒记者参会研讨交流。研讨会搭建起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国际性对话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对“第二个结合”智库报告给予高度评价。王均伟表示,报告视野宽广、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语言生动、表述活泼,彰显了媒体型智库报告“专家读来不觉浅,公众读完不觉深”的独特风格;李君如评价称,报告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语言生动,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张志强表示,报告把“第二个结合”独立提出、强调出来,意义重大,对于廓清理论界一些模糊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力文认为,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文治”理论与实践的六大辩证关系,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认为,植根于中国历史经验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和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的灵感和指南;明竺指出,中国的媒体和智库在中国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第二个结合”报告观点可以向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宣传、沟通,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并促进全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推动世界的发展。
报告的发布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求是》杂志向课题组约稿拟刊登报告精简版,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历史研究院、哲学中国等学术微信公众号纷纷转发了报告全文,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系出版合作事宜。此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纷纷联系课题组索要报告。这份智库报告所呈现的热度,充分展现了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理论研究和思想创新方面的卓越实力。
三、强化“四性” 扩展研究新领域
“第二个结合”智库理论报告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性”:
一是强化理论研究的敏锐性。“第二个结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并深刻阐述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华社对这些新的理论表述始终高度关注。2022年6月16日新华社召开“第二个结合”主题报道座谈会,新华社社长傅华发表讲话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个结合”原创思想做了深入阐述、精辟分析,成为组织“第二个结合”智库调研的重要指南。
课题组在与学界和理论界交流时发现,当时大家对“第二个结合”研究不多。这提示课题组,要从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用文化治国理政的;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深入思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的深意。正是这份敏锐性让我们在“第二个结合”智库调研中下了“先手棋”,取得了先发优势,也是相关报告赢得理论界和学界肯定的深层原因。
二是强化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中,在谈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时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如何契合”“如何有机结合”是“第二个结合”智库报告的创新点。报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有机结合,即:
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道路制度以民族的血脉,赋予理想信念以文明的底蕴;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赋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伦理的力量;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深厚的人民情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源泉;
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赋予民族复兴根与魂;
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外交之道以思想的贯通。
这“六个有机结合”的思考和提出,是对“第二个结合”广博丰厚内涵的开创性阐释,这一理论创新也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的精准性。理论研究不是漫无目的、不是毫无根据、不是想当然,而必须有相当的精准性,才能以理服人。强化理论研究精准性,要把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作为“主入口”,通过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进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境、情境、心境,进而才能把握好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新内涵、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时说:“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课题组看到会议的新闻报道感到很兴奋,因为我们的判断与这些论述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是精准的,而这正源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文化文明论述的反复学习和领悟。
四是强化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新华社智库报告既有深刻的学理性,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第二个结合”智库报告不但作出了独家的理论研究贡献,受到了理论界的欢迎,同时也讲述了各地生动的故事和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宝鸡新闻网刊文称,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细细研读报告,我们惊叹于“第二个结合”这一理论创新的高瞻远瞩,作为宝鸡人,更欣喜于其中富含的宝鸡元素,因为报告中提到陕西岐山周公庙的礼乐文明祭祀。
“第二个结合”智库报告的发布将鼓励我们继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智库话语创新、合作交流创新,彰显国家高端智库中唯一媒体型智库的独特价值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