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新闻史研究> 正文

新华社与解放区新闻学教育

2019-01-01 00:00·新闻史研究
分享至:
作者:万京华

新华社与解放区新闻学教育

万京华

解放区的新闻学教育事业,最早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华北联合大学、山东大学、中原大学、延安大学等陆续开办过一些新闻班(有的称新闻系),还曾出现一些专门培养新闻干部的学校,如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东新闻干部学校、西满新闻干部学校、嫩江新闻专科学校等。在解放区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华社曾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开办新闻学校或与大学联办新闻系、或组织新闻训练班等形式,为解放区各新闻单位培养了不少新闻专业人才。

创办新闻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后不久,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创办了解放区第一所新闻专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1945年九、十月间,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受中共华中分局的委托,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华中版)。在该报出版后,他向华中分局建议还应成立一所培养新闻干部的学校,以适应新闻工作的发展需要,华中分局同意了这个建议。

1946年2月,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创办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江苏淮阴开学。范长江任校长(范长江1946年5月调往南京,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和中共和谈代表团发言人,由恽逸群任华中新专校长),包之静任副校长,谢冰岩任教育长。专业分编(辑)通(讯)、电务、经理三科,学习时间为6个月。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办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是按照党对报纸、通讯工作的要求及其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使每一学员尽快掌握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学校的公共课,除政治、党的方针外,还由范长江讲授《人民的报纸》,恽逸群讲授《新闻学概论》,黄源(华中文协)讲授党的文艺事业,包之静讲授国内外新闻事业,谢冰岩讲授解放区新闻事业。专业课方面:编通科课程有编辑工作概况、编辑业务、通讯工作、采访工作、校对工作等;经理科课程有管理、会计、广告、发行、印刷等;电务科课程有电学、收发电报的原理和技术、英文等。授课人员大多是报社和通讯社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各科学习业务课时,都很注意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注意政治思想工作。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电务科第一期毕业生合影

1946年五、六月间,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向苏皖边区进攻,华中新专学习总结阶段提前结束。全体学员服从战争形势的需要,一部分到部队当随军记者,大部分充实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和华中《新华日报》以及各分区报社、新华社分支社,为华中新闻战线增强了新的战斗力。

1946年底,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奉命北撤,后到达山东。1947年2月,华中总分社与山东总分社合并,成立华东总分社,匡亚明任社长,恽逸群任第一副社长,包之静任副社长。3月,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主办的“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在山东莒县开学。校长恽逸群、副校长包之静、教育长谢冰岩。

干校第一期学员有四五十人,工作人员约二三十个,另外还有华中干部的家属20多人,合计在百人以上。干校下设一个大队五个班,起初没有专职教师,都是《大众日报》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的编辑、记者兼职讲课,后来逐渐有了专职教员。从机构、课程、教职人员方面来看,实际上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是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继续。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前,干校奉命向胶东转移,到胶东后,驻在莱(阳)东县的夏格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又在胶东地区招收了第二期学员,人数约为四五十人。由于国民党军大举进犯胶东,干校一方面动员老弱人员去东北,另一方面安排本地学员暂时回家随地方组织坚持斗争。其余留校的同志参加华东局组织的土改备战工作队。1947年12月间,土改备战工作队的任务基本完成,华东局来电同意工作队撤出胶东,一些回家待命的学员同时也返校归队,一同突围到华东局驻地。新闻干校在恢复后,进行了人员调整,并从大众日报调来一些人。1948年初,组成新闻大队随邓子恢部队南下挺进中原。

1948年春,华中解放区形势好转,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恢复,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也随之复校,校址设在苏北射阳县合德镇附近的千秋港,该镇是华中工委所在地。

复校后,校长由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兼任,报社、分社社长徐进兼任副校长。复校第一期学员有70多人,大多数是华中各分区的地方干部,其中有区长、副区长、区委委员、小学校长,有新闻单位干部和优秀工农通讯员,约有10人是来自上海、南京、南昌等蒋管区的大学生,校内设新闻、电讯两个队,队下设班,每班10人左右,学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待遇。

学校于6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俞铭璜作了《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报告。参照抗大的模式,新专采取政治思想教育与新闻业务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政治课与业务课两大部分。政治理论课,以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基本教材,由徐进主讲。时事政策课,以毛主席1947年发表的《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为基本教材。俞铭璜来做过形势报告。《新华日报》时事版编辑李扬讲时事宣传报道。政策课主要是学习土改政策、新解放区政策等。新闻业务课,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基本教材,由学校教育长罗列主讲《新闻学概论》。学校还请了新华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为学员们讲专业课。每次课后进行讨论,在学习的同时也组织学员进行新闻实践,以班为单位出版手抄报,校部还办了校报《新记者》。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形势的发展非常快,新老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开辟和拓展,急需输送新闻干部。1948年10月,淮阴、淮安解放,新专一批同学提前离校,参与创办《两淮报》;11月,又有一批同学提前离校,充实华中《新华日报》或去安徽新区办报。12月,淮阴、淮安解放,学校随报社、分社迁往两淮之间的运河重镇的板闸镇。1949年1月,新专复校第一期结业,同学们全部走上工作岗位。有些进入华中《新华日报》、华中新华分社;有些到新解放区参加创办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1949年1月19日华中新专以华中大学新闻系的名义,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刊登招生启事。第二期学员有120人。一部分由中共华中党校转来,一部分由华中大学抽调,少数是老解放区新闻干部和新解放区报考的知识青年。1949年春,大军准备渡江南下。为了参加新解放区的接管工作,新专和报社、分社同志一起随同部队南进。他们于3月底从板闸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经过10天长途行军,到达泰州西凤庄。在全体南下前,为满足形势的急需,学校抽出30多名学员组建成“突击班”,在10多天时间里日夜上课,突击学完所有课程,提前南下分配工作。在泰州等待过江期间,学校一方面组织学员学习新区方针、政策;一方面进行思想整训。在泰州期间,一部分学员分配去上海,编入恽逸群带领的上海新闻大队。渡江战役打响后,学校全体师生在4月25日由瓜州渡江,到达新设立的苏南行政区首府无锡市,并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市军管会序列。此时报社、分社分别更名为《苏南报》和苏南分社。1949年6月新专复校第二期结束,学员除一部分留下参加筹建苏南新专外,都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49年6月,苏南新专成立,7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由苏南区党委机关直接拨给经费。校长为汪海粟,副校长徐进,教育长罗列,报社、分社其他同志也曾参与过新专的授课工作。此时学校专职教职员工增至30余人,学员200多人,办学条件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1950年4月底,学习结束。5月,举行毕业典礼。之后学员多充实到地方新闻战线。

从华中新专到苏南新专,虽然名称几经变化,并且曾由不同的新华分社来主办,但却可以从其发展历程看出其内在的延续性。在1946年春到1950年夏的几年间,华中新专、华东新闻干部学校、苏南新专等共办了六期学习班,毕业的学员500多人,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

与大学联办新闻系

解放战争时期,除在解放区自办新闻学校外,新华社还积极参与当地大学新闻系教学工作。如1946年秋范长江到延安后,担任新华社、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不久,应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之邀,范长江亲自兼任延安大学新闻班的首届班主任,并多次给新闻班讲话或作时事报告,对新闻班的教学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新华社的胡绩伟、林朗、普金、莫艾、田方等人都曾到延大新闻班授过课。新华社还曾与地方大学联办新闻系,以便培养解放区急需的新闻人才,这方面较有影响的是由中原总分社创办的中原大学新闻系。

1948年8月中原局宣传部决定,由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具体负责创办和领导中原大学新闻系(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1949年元旦创刊后,共同参加领导),以短训班的形式快速培养新闻专业干部。新闻系主任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原总分社社长陈克寒兼任(1948年12月陈调总社后,由继任的熊复兼任),副主任由总分社副社长谢冰岩兼任;同时,为了便于领导、接近师资(主要由总分社的资深编辑记者组成),新闻系一直随同总分社行动。从1948年8月下旬到1949年5月中旬的近9个月内,中原大学新闻系先后举办了两期,总共培训新闻干部140多名。

中原大学新闻系诞生于豫西宝丰县农村,第一期驻地解庄距中原总分社驻地赵官营村仅有一公里。当时确定:新闻系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新闻业务的教学要密切结合新区实情和党的各项政策;教学方法主要由总分社各部门负责同志分工讲课,学员作笔记进行讨论研究,不发书籍或讲义;学习期限,每期5个月。学员的生活待遇,与其他干部一样——一律实行供给制(被服、粮食、菜金、零用品津贴费,全由上级发给),分散住宿在农民家里,睡地铺,过军事化生活。

第一期共有学员60多人,编为6个学习班,学员大部分来自华东新闻大队(华东区支援中原区的南下干部中原支队的一部分)和党中央组织部南下干部训练班(学员为毕业于华北联大的平津进步学生),少部分则于临近结业时来自豫皖苏解放区(共8名,结业后全部转入第二期)。

这一期教学以新闻业务为主。教师主要由中原局宣传部和总分社各部门负责人兼任,专职教师仅一人。当时,主要的讲课人和课程题目有:陈克寒的《新闻记者的修养》,熊复的《新闻评论和编辑工作》,谢冰岩、陈笑雨的《新华社的历史、性质和任务》,江牧岳、梅关桦的《报纸通讯社的编辑、编排、校对工作》,李普的《城市采访和军事报道》,张铁夫的《农村采访》,顾芸的《报纸通讯社的通联工作和资料工作》,刘国明的《蒋管区的新闻工作概况》等。课堂设在村头的打麦场里,上课时,学员们席地而坐,膝盖当课桌,边听边记;课后以班为单位进行讨论,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转给讲课人,都能得到耐心的解答。

新闻系的时事政治学习,主要是传达学习中原局领导同志的报告精神和《豫西日报》上刊登的社论和重要文章,如中原局书记邓小平传达的中央政治局9月扩大会议精神,陈毅、邓子恢、刘子久等中原局领导同志的有关报告等;特别是陈毅同志对中原大学师生所作的报告《来解放区的学习与工作问题》(载《豫西日报》),精辟地阐述了全国和中原的大好形势,党在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尤其是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使学员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学习,预定的课程全部讲授完毕,各班便组织了简短的实习采访,每人都写出稿子由大家讲评。11月初,淮海战役打响后,各方面需求新闻干部甚为急迫,新闻系第一期便提前两个月于11月底结业。学员主要被分配到中原总分社和即将于元旦创刊的《中原日报》,有的则到了中原野战军总分社以及《桐柏日报》或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新闻单位。

新闻系第二期共有学员80多人,编为8个学习班,绝大部分学员来自中原大学首批毕业的第一、二大队,他们多为1948年6月开封战役中来解放区的大、中学生;11月29日,第二期新闻系全体师生员工徒步行军离开宝丰农村,随总分社迁往郑州新址。12月初,新闻系到达郑州市东三马路新址——借用教会学校圣德中学的一栋二层楼,全系的学习、住宿、工作都在此楼。5月,解放大军早已渡过长江向江南挺进,广大新解放区的开辟工作急需新闻干部,第二期原计划的新闻专业课程没来得及讲授,便于5月中旬提前结业随总分社先遣队南下,到武汉后陆续分配工作,相当一部分到了总分社和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华中人民广播电台;其余部分在武汉参加一段军管会接管工作后,分别去了中南地区各省和解放军的新闻单位。

中原大学新闻系的编制一直都隶属于中原总分社,她无论在组织关系、教学业务、师资,以及招生、分配、人员调动,甚至在校址上,都与中原大学没有关系。因而,她实际上是新华社中原总分社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需要,经领导同意并洽商中原大学后,借用中原大学的名义,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办学,以培养中原地区和广大新区急需的新闻干部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举办新闻训练班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就曾在延安主办过新闻讲习班,利用工作空隙,把采编人员集中起来,由社编委会领导或业务熟练的老同志给大家讲课,结合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讲授新闻基本知识和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对提高采编人员思想和业务水平起了较好的作用。

1948年6月,新华总社转移到河北平山。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先后抽调总社一部分业务骨干搬到党中央驻地西柏坡,在总编辑胡乔木领导下编写和处理重要稿件,并就近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政治指导和业务训练。每天晚上,“小编辑部”的同志一边传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修改或亲自撰写的稿件,一边听胡乔木对当天稿件清样的评判和传达中央指示。胡乔木在评稿时经常强调新闻要在政策、观点、事实和文字技术这四方面经得起推敲。西柏坡培训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为培养新闻干部所采取的重大步骤。在中央负责同志的直接教导下,新华社的主要干部从思想政策到文字技术,都受到了严格训练,为新华社迎接全国胜利和事业发展在思想建设和人才建设方面奠定了基础。

1948年9月间,由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人民日报为主组成的华北记者团曾到西柏坡新华总社短暂学习。范长江同志主持了这次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新闻工作等项,成为对新闻工作者的一次基本训练。给记者团作报告的有:刘少奇、彭真、胡乔木、李克农、廖承志、廖鲁言、齐燕铭、薛暮桥、范长江、溪映等同志。学习时间为3周。学习结束后,华北人民日报、华北总分社召集华北各地区的新闻工作者代表,在平山县里庄开会,传达和学习了中央负责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有几份谈话,整理出来,内部印发,广为流传。特别是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结合解放区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着重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和修养等问题,至今对全党的新闻工作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48年9月开始,新华总社在离西柏坡不远的北沟村举办过一期新闻训练班,主办人是梅益和张纪明,学员近30人,绝大部分是从河北正定的华北大学调来。学习时间为3个月。讲课人有廖承志、胡乔木、石西民、朱穆之、廖盖隆、梅益。学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以及《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等。这一期的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新华社总社工作,少数分配到了华北人民日报社。1949年3月,新华总社随同党中央进驻北平西郊香山后不久,即开始筹办第二期新闻训练班。这一期学员约51人,全部从华北大学调来,学习时间为两个月(6月20日至8月20日)。学员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到新华总社工作。之后,又着手筹办了第三期。学员是从全国分设9个试区招考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掌握一门外语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原属新华总社的新闻训练班改名为“北京新闻学校”,隶属于新闻总署。

除新华总社外,各解放区的新华社分支机构和地方报刊也曾办过一些新闻短训班。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大多未接受过正规的新闻教育,而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闻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新华社举办的这些新闻训练班,虽然时间都不长,却对培养新闻人才、提高新闻宣传及相关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