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研究院中文版pc端> 正文

非洲政变缘何不止

2023-12-04 09:04
分享至:

自2021年初至今年9月,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尼日尔、加蓬等8个非洲国家至少发生11次政变,年均政变数量接近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非洲政变高发期水平。政变反映了非洲人怎样的诉求?非洲政局又将在动荡中走向何方?

治理赤字引发动荡

本轮政变波及的国家,除加蓬外,均位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之间的萨赫勒地区。专家认为,该地区多国出现的严重治理赤字,是引发政局动荡的主要内因。

——安全问题突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青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楚楚表示,萨赫勒地区近年来成为恐怖主义重灾区,仅2022年,在萨赫勒地区恐袭中遇难的人数就占全球死于恐袭人数的43%。

——发展陷入困境。本轮政局动荡波及的国家大多经济结构单一,乍得、布基纳法索等长期处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行列。近年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带来的冲击令当地经济和民生雪上加霜。联合国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至8月,萨赫勒地区有超过1000万人无法正常获得粮食,达到当地人口的十分之一。

——政界腐败猖獗。严重的腐败问题导致非洲多国社会矛盾尖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宛程指出,政变发生前,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国政府肆意克扣军饷,甚至出现让士兵穿着填充硬纸板的防弹衣上前线作战的丑闻。四川大学应用与比较法研究所执行所长邵燕表示,本轮政治动荡中,军方发动的政变往往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支持。这也反映出相关国家由于长期治理失能,政府得不到民众支持。

反西方干涉呼声高涨

上世纪6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掀起第一波独立潮。本世纪头20年间,该地区发生的政变基本转变为不同利益集团或种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反殖民色彩已不浓厚。然而,在本轮非洲局部政治动荡中,反西方干涉呼声再度高涨。

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当地居民查看爆炸现场

去年,在政变后出任马里过渡总理的阿卜杜拉耶·马伊加公开批评法国对非洲国家“居高临下,一副家长式做派”,声称法国继续采取新殖民主义政策的做法是对“普遍道德价值的否定”。

今年9月16日,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签署建立防御联盟的宪章,被外界视为萨赫勒国家追求防务自主和经济独立的探索。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心主任阿兰·安蒂尔表示,本轮非洲局部政治动荡中,不少政变者提出追求“第二次独立”的政治主张,承诺将与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决裂。

非洲政局或面临三种变化

专家分析,新一轮局部政治动荡可能令非洲发生三种变化。

更多国家可能陷入动荡风险。萨赫勒地区北邻“阿拉伯之春”发源地北非,西接非洲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地西非,东通扼守红海和印度洋、长期被视为大国角斗场的非洲之角,这一地区的不安全不稳定动向往往会对周边产生外溢影响。

非洲多边治理体系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认为,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成立的联盟可能会影响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改革,长远看,该联盟框架下甚至可能成立新的地区性货币机构。该联盟也鼓励具有类似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非洲国家加入,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壮大。

新的政治军事强人走上舞台。本轮非洲局部政治动荡中已涌现多位政治军事强人,如现任苏丹主权委员会副主席、该国准军事组织“快速支援部队”的实际操控者穆罕默德·哈姆丹·达加洛。在加蓬,出身军事世家且执掌情报部门多年的布里斯·奥利吉·恩圭马,也成为影响政治走势的关键人物。

半月谈记者 韩冰 司源 吴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