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研究院中文版pc端> 正文

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学观察

2023-06-16 17:42·新华社
分享至:

发展为了谁,如何实现发展,这是发展价值取向的根本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磅礴精神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开局之年,伴随经济稳步回升向好,大江南北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卷更加清晰可感——

江苏苏州,老城新区各展风采:老城区里,人们在拙政园秉烛夜游,到沧浪亭听昆曲,古老园林有了新的“打开方式”;高新区里,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创新企业蓬勃发展,为千年古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山东淄博,工业老城因烧烤“出圈”:各地网民游客纷纷前来“赶烤”,人们在这一特色消费中感受齐鲁大地的“好客文化”,更在美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中感受一座城的人气,一城人的文明。

陕西西安,千年唐风引人驻足: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令这一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人气更旺,登上千年城墙饱览古城风貌,到大唐芙蓉园体验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步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共赴大唐盛世……

人文鼎盛,经济繁荣。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越来越多地方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新形态。

顺应经济规律,人文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现代设计呈现东方审美,让非遗文化绽放时尚气息……第三届消博会时装周上,众多国内设计师作品自信展现中式美学。

“中国时尚市场从无到有,中国消费者个性化表达持续彰显,进入到更优更精的阶段。”波士顿咨询公司亚太区时尚和奢侈品板块负责人杨立说。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消费呈现出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绿色消费蓬勃发展、健康消费显著升温等新特点。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谷雨时节,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

热带雨林间,茶树吐绿,阵阵茶香沁人心脾;村寨里,草屋俨然,风情别致,随处可见的黎族文化气息吸引着各地游客。

“多亏了茶叶这个致富法宝,我们村民才摆脱了贫穷。”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说,我们既要守好茶叶这片“金叶子”,让村民们物质生活更富足;也要传承好黎族文化,让文化遗产变成金山银山,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内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美好”一词,既表明百姓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升,也蕴含我们党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文经济体现了发展本质的回归。”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新时代中国的人文经济学,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狭隘视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丰盈程度成为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

浙江杭州,临平智慧图书馆的屋顶犹如群山,露台流水潺潺,精巧的设计阐释着中国山水文化以及绿色建筑理念。

这里是附近家长的首选“遛娃地”,也是所在社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浙江陆续建成8000多个这样的“小圈子”,公共普惠的文化种子,在之江大地茁壮生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国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争相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普惠文化供给浸润人民生活空间。

生活品质集经济、社会、文化、精神于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提升至81.8%,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提升至84.2%……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更加殷实的日子,更加智能化的生活,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丰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尽精微”的幸福坐标。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说,传统经济发展指标重物质而轻人文,而高质量发展阶段则将人文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人文经济就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呈现。

汇聚文化赋能的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大国发展实践表明,文化和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二者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今天,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多地探索以人文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丰裕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内涵。

以文化赋能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山东青岛啤酒博物馆,浓浓工业风扑面而来。

依托老厂房、老设备建设,博物馆保留着工业遗址百年前的风貌。拾级而上,中国最早的啤酒糖化锅、煮沸锅、过滤槽等老生产设备一一展现,而穿过一条“时光隧道”,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又将参观者带入工业4.0智能造酒的壮观场景。

去北京798艺术区参观大师个展,来首钢园解锁元宇宙漫游新体验,到上海杨浦滨江聆听艺术讲座,到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逛创意市集……越来越多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成为创意活动的集聚地和休闲娱乐的消费地。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 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形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今天,小到“青花瓷”“敦煌金”“云锦白”等新款手机的配色,大到“天宫”“墨子”“北斗”等国之重器的名称,旧如老旧工业园区改造为工业范文创园区的涅槃,新如一大批“中国标准”基础设施项目在海外加速落地,文化赋能经济的实践日新月异。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力量。

高德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需要满足使用需求,而且需要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展现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

以经济“活化”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苏南京,秦淮河畔。

夫子庙、明城墙、江南贡院等人文胜地交相辉映,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国创园等文创聚集区讲述着近现代工业变迁——在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千古文韵和现代商业融合共生。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

当地规划,将以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化为龙头,与区域内两千多年的运河文化、一千多年的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展示点串珠成链,推动当地产业城市人文融合发展,通过文化兴盛赋能共同富裕。

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9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1.7%提高到5.03%,年均提高近0.2个百分点;而在浙江,仅杭州一地去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24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9%。

放眼全国,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福建印发《福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方案(2021—2025年)》、河南启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安徽编制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人文经济的活力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以人文理念搭建融合平台,以人文精神护航高质量发展。

高原五月,天蓝草绿。与布达拉宫一河之隔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迎来了初夏的客人。不久前,这里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民俗演出、非遗传习、文博展览、手工艺品展销……传统又现代的藏式建筑间,人文气息流淌,产业欣欣向荣。

“发挥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把园区打造成为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使独特文化成为一种优质商品,并最终通过‘文化+’赋能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愿景。”园区管委会主任格桑加措说。

更美好的城市、更多元的业态、更有活力的市场、更合心意的产品……如今,“人文精神”正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改革创新中传承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人文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的新发展观。”魏鹏举说,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文化为核心来贯通生产、流通、消费之间价值链条、文化脉络,延续中华商业文明。

坚守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川眉山三苏祠,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前来旅游研学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在瞻仰古圣先贤中感受文化之美。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考察三苏祠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今天,行走在眉山城区,从学术研究到遗迹保护再到文旅产业,处处能感受到东坡文化的浸润。千年诗书城走上“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促廉”的人文城市发展道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文经济学鲜明的人民性、文化性、民族性。

人民至上,以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着塞外九寨美誉的黑里河、道须沟,有着奇峰秀水的紫蒙湖,被称作“皇家猎苑”的大坝沟……茫茫燕山间,一个个景点串联成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正在全力规划创建的“燕山北麓·百里画廊”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带。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最关心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宁城县县长张海轩表示,宁城一方面以智慧农业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另一方面将瞄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拓宽百姓增收致富路径,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旨归。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包括解决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乡村,既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是人文发展的最大后劲。

古风古韵,各美其美。近日,1336个村落正式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就是要让农耕文化在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中展现新时代魅力风采。

以文兴业,以文化“软实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一条中轴线,是丈量城市价值的标尺,是读懂人文经济之美的窗口。

沉沉一线穿南北,京广线贯穿神州大地。

向北看,7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入了申遗加速期。北京为此实施了上百项文保工程,并在延长线上新建一批文化重器,在保护中创造发展,走向未来。

向南看,花城广州的城市中轴线上,占地1100公顷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在今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国唯一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为快速扩张的城市保留了珍贵的生态文明空间。

一北一南,两条中轴线,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在发展与保护的创新实践中书写城市的美好未来。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刻的辩证思维。

“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条重要底线就是要坚守人文价值。”魏鹏举说,高质量发展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社会总体价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深刻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核心的义利之辩、仓廪礼节之辩。

以文聚力,以人文经济新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内在动力——

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的精神标识,精神世界丰富是人民富足的文化呈现。

今年4月13日,承载着中老两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中老铁路跨境客运列车正式开行。

从中国昆明南站、老挝万象站双向对开,“复兴号”与“澜沧号”相互交会,车厢中随处可见中老双语“丝路通途,美美与共”,一站一景处处彰显两国文化,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中感知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探寻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的治理理念;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统筹兼顾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风范品格;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扎实行动中感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抉择中读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社会理想……

植根历史沃土,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蕴藏着一个东方大国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密码,方兴未艾的人文经济新实践正是这一密码的重要一页。

踏上新的征程,中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发展主动,也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记者韩洁、王立彬、徐壮、谢希瑶、王聿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