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研究院中文版pc端> 正文

智库发声·聚合发力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实录之四

2023-06-10 12:40·《中国记者》
分享至: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在深圳举行。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主持沙龙对话之四“智库发声·聚合发力”。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中国日报社中国智库主任宋平和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东西问”团队代表文龙杰,围绕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进行交流。

一、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自信、融通、笃学、聚力,智库更好担当国际传播使命

要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智库开展和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根和魂,是信心所在、志气骨气所在。

要融通。专业性、学理性表达,是智库国际传播的特色,也是智库国际传播实现融通的必由之路。

要笃学。智库即便是定位于应用研究,也需要将应用研究建立于扎实深厚的哲理学理原理之上,离不开从基础理论、基础研究中得到支撑。

要聚力。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要更好发挥新媒体作用,借助其舆论放大推力,以数字化赋能智库国际传播。

以上四点,共同构成一个智库更好担当国际传播使命的基本思路。国际传播千条万条,基本一条是沟通中外。国际传播要有效作用于受众,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规律研究,做到跨国背景下的“识民情、接地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国际传播话语叙事体系。

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国际传播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文化功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国际传播不能空洞无物,要有原创性内容

新时代,不仅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的关键,更是中国争取国际人权话语权的重要节点。国家高端智库是国家的顶级智囊,也是国家重要喉舌,在某些情况下,又是一个民间外交平台,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但国际传播不能空洞无物,必须有原创性内容。中国在国际话语场域中要想获得话语权,首先就需要有自己的原创话语。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以中国特色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创新为己任,结合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为对外话语创新工作主体的优势。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工作应该由话语创新、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几个方面组成。当然,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受众要分群,传者也要分工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新态势,围绕网络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新媒体文化传播等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为提升港澳议题国际话语权、改善对港澳传播效果贡献了重要的智库成果。

话语传播首先要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传给谁。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第一个群体就是精英群体,我们现在很多的话语都是传给精英群体,包括媒体、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对应这个群体,传者是专门做精英传播的主流媒体、高端智库。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的受众是老百姓,对于这样的人群我们的话语要换另外一个思路,将一些理念凝缩成像标语一样的东西,传着传着大家就认同的。对于草根群体,我们的传者是让普通人讲故事,通过讲故事传达给老百姓,在这个层面上受众和传者之间是对接的。还有一个就是年轻人,要用年轻人做年轻人的工作,传者和受众是要分开来的,受众要分群,传者也要分工。

五、中国日报社中国智库主任宋平:借助智库学术力量,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于2018年成立中国观察智库,围绕全球议题、中国角度向中外专家邀约撰写言论文章,对外积极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年多,我们积极助推更多中国学者撰写发布高质量原创言论,中国的快速崛起为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智慧提供了底气和土壤,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非西方主导的全球公共产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讲清楚、讲透彻,能够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理念制度的理解认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选择。我们将不断摸索,与更多的智库学者合作挖掘原创话语,集纳中国最强音,努力创新传播方式,打造高质量对外传播话语,传播中国思想,服务国家话语体系建设。

六、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东西问”团队代表文龙杰:突破传播桎梏,阐释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

目前,我们的对外传播基本解决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是什么”层面的问题,但仍面临“为什么”层面的问题。回答“是什么”要“陈情”,解释“为什么”则需要“说理”。“东西问”是中新社近年来特别打造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品牌和平台。我们的国际传播实践十分注重增加知识生产与知识对话的比重。即,专栏重视“学理性”,尝试将知识生产与传播纳入到话语体系建设中来,通过陈情与说理相结合,阐释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传播是一门学问,怎么传好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从传播问题的效果导向来看,媒体可能比研究机构更有一定的优势。但媒体型智库在研究上肯定是专业智库。所以我觉得未来还是要促进媒体和智库的融合。

本次分论坛共设置“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智库发声·聚合发力”四个对话沙龙。来自中央新闻单位、国家高端智库、省市宣传部门、高等院校及新媒体业界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及知名专家出席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