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文于3月25日首发于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网站(英文版、俄文版)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不应该被视为零和博弈的角斗场,而应该被视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尽管中国受到美国严格的技术封锁,但两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合作仍然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考量不应成为阻碍人工智能技术国际合作的借口,合作不仅能促进技术进步、造福人类,也有助于解决人工智能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挑战。
一些西方媒体用“军备竞赛”来描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AI技术竞争,这使我们又一次重温冷战时期美苏军事竞争的紧张气氛。然而仔细审示今天的世界,我们会发现,AI技术领域并非零和博弈的角斗场,而更应该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因为只有在AI技术领域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我们人类才能享受AI带来的种种好处,免遭其带来的种种灾难。
中美在AI技术方面的合作可能远超一些人的想象。1月31日,一篇再度震惊世界的学术论文提交发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先驱、美籍华人李飞飞和本科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的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尼克拉斯·米尼霍夫在内的一群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通义千问2.5—320亿参数指令模型(Qwen2.5—32b—Instruct)的开源技术,训练出了一个高性能的人工智能推理模型。
他们训练S1推理模型的成本不到50美元。训练过程采用测试时规模方法,仅使用了1000个问题的小数据集。结果显示,他们的S1模型在数学和编程能力测试中表现不亚于OpenAI的o1模型和DeepSeek的R1模型。这一成果令人工智能界为之振奋。它表明研究人员无需大量资金支持也能实现创新。这颠覆了此前预训练规模方法中的“规模定律”,该定律认为 “越大越好”——训练数据规模越大、模型规模越大、投入的算力越多,人工智能模型就越强。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中美科学家合作产生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例子。我们知道,AI正在被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它让截肢的人重新拥有手和脚,让高位瘫痪的人能够自己拿起杯子喝水,让农民能赶在下雨之前收完麦子,让工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为什么不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福利?这是DeepSeek选择开源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还包括希望与其他开发者、使用者合作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生态,DeepSeek的聊天机器人告诉我。
在美国严苛的技术封锁之下,一个中国公司出人意料地取得了AI突破,却选择将技术开源与世界共享,这似乎具有嘲讽意味。而一个美国的研究团队以减少AI模型的训练成本为目的与中国公司的开源模型合作,带来了全世界研究人员欢欣鼓舞的新突破,这就不是无意的嘲讽,而是一种实质上的批判了。
DeepSeek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美国技术封锁的失败。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各国之间彼此紧密相连的有机体,各国之间的联系正如人体的复杂的血脉网络。一根血管堵住了,营养会从其他血管输送。人为的阻碍永远无法阻止这个庞大的有机体生长的力量。
更明智的做法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国家领导人说过,“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合作不仅有助技术进步、更好地造福人类,还有助于应对AI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挑战。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个巨大不同是仍然缺乏国际规则。抵制算法偏见、保护数据隐私、达成伦理共识、防范恶意袭击等都需要全球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国际准则和法律框架。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AI技术相当于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AI可能带来如同火与文字的重大意义。因此,毫无疑问我们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这个历史关头也是我们将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刻。合作还是竞争?
AI所获取的所有信息都基于几千年来人类共享的知识和经验。AI技术不应该被少数人、少数国家所垄断,而应该为人类所共享,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工具。任何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考量都不应成为阻碍AI技术国际合作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