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的对外新闻传播和历史贡献
“新华社对外新闻传播历史溯源研究”课题组
新华社对外新闻传播的历史,始于革命战争年代。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诞生后,其播发的新闻就曾辗转传播到海外,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苏区政权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新华社先后通过开办不同语种的对外新闻广播、外文专线及发行外文新闻稿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对外宣传,在党和国家的外宣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回顾新华社对外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为我国外宣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从文字到广播:党的外宣工作的重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外传播党的政策主张。1920年夏,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共产国际代表团曾合办中俄通讯社,不仅向国内人民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还向共产国际和苏俄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还努力在海外创办报刊、通讯社等,以扩大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担负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工人通讯社(后改称中国工农通讯社),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发稿,以英文稿为主,英文稿件打字油印后寄发国外进步报刊。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中国农村的兴起,党的新闻事业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起来。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并通过无线电台对外播发新闻电讯。它与不久后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同一机构。虽然对国外传播新闻并不是红中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上海中共临时中央与中央苏区建有无线电通讯联系,也抄收红中社电讯,因而红中社播发的新闻中有一部分通过中国工人通讯社等中共在上海的媒体和对外友好的外国人士间接传播到国外,客观上起到了对外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曾发表过一份英文对外宣言,这份宣言当时极有可能经由红中社对外广播过。曾参与红中社通信技术工作的刘寅同志在回忆中曾说到中央苏区时期广播过英文稿件。1937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采写的通讯《陕北之行》中也提到了“苏区对外英文广播”。关于中央苏区时期的英文广播,目前相关史料尚不充分。有专家表示:“应是新华社以CSR呼号偶尔进行的对外英语稿件播发。”
延安时期,新华社曾通过寄送电讯和通讯稿的方式为苏联对外新闻社等提供有关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作战情况,并接办过中宣部外文刊物《中国通讯》。这一时期,最能体现通讯社特色,且对党的外宣工作具有突破意义的,是新华社先后开办的日语口语广播、英文文字广播和英语口语广播等对外新闻广播。
日语口语广播于1941年12月3日在新华社所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稿件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提供,广播对象主要为侵华日军,起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揭露和分化瓦解敌军的作用。广播时间为每周五一次,每次30分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节目的开办,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日语广播很快引起日军的注意,并用大功率设备进行干扰。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3年3月暂停播音,日语广播也随之中断。
英文文字广播于1944年8月试播,9月1日正式开播,定向美国旧金山,每天用莫尔斯电码发出。新华社专门成立了英文广播部负责编辑工作。英播部的编辑每天从《解放日报》和前方记者发回总社的电讯稿中选编改写成英文广播稿。英文广播创建初期,每天广播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共合打字纸5-8页,相当于中文1800-3000字左右。新华社英文广播业务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宣传中的一支生力军。
1944年8月8日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试播稿的原稿之一。
英语口语广播从1946年秋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出,稿件由新华社英播部提供。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而中断。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太行开播英语口语广播节目,规模扩大,仍由英播部负责。当时我党在解放区陆续建立起一批新的广播电台,其中最早开办英语广播节目的是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各台除自办节目外,均转播陕北台的主要节目,包括英语广播节目。
1949年6月5日,根据中央指示,口语广播业务从新华社分离出去,英播部亦划归新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但文字广播仍以新华社名义播发。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英播部并入该局改称新闻处。1952年2月,新闻总署撤销,国际新闻局改为外文出版社,该局新闻处回到新华社,成为对外新闻编辑部。
二、加强对外广播:争取最广泛的舆论支持
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对外报道中,新华社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批评国民党政府反共行径等,着力展现一个客观全面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有效扩大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争取广泛国际舆论支持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对外播发了大量中共中央的文件、声明、决定,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讲话、文章及对国内国际时局的评论等,成为当时各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信息来源。
目前发现的红中社时期在海外出版物上刊登的消息中,就包括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红中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延安时期,新华社英文广播创办后,播发了大量关于中共领导人和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新闻。据在英文广播部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从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这9个月里,英文广播播发毛泽东讲话、电报和文章13次,而且每次都是重复一次或两次,务求收听人能收清楚。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也由新华社英文广播部翻译后播发。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John S.Service)编著的《美亚文件》中有一些关于英文文字广播内容记录,如1944年9月21日的记录就是:评论国共谈判,呼吁改组中央政府;谴责国民党禁止发布共产党代表在国民参政会上所提的提案。此外,还通过播发大量有关国际事件的评论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如1945年5月11日广播延安报纸评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等。
2.重点介绍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局势和进展
新华社对外报道及时介绍不同阶段中国革命局势进展,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的了解。
新华社的抗战对外报道中,既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报道,也有正面战场的报道,积极展现中国人民英勇斗争事迹。其中,占英文文字广播篇幅最多的是敌后军民同日寇进行武装斗争的报道。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抗战时期中国战事的远东军事档案中,有一份1944年9月3日美方抄收的新华社电讯,内容包括8月28日《解放日报》回顾山东地区的游击队活动、就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取得的胜利发表的社论,以及八路军为保障麦收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广泛游击战争的消息等。
解放战争期间,对外报道同样及时充分报道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程。如1947年9月11日陕北台开播英语口播节目当天,播出的4条主要新闻中,有3条与战争和军队有关:人民军队收复十个陕北城市、胡宗南在陕北的三十六师被歼灭、游击队支援人民军队的作用日益增大。
此外,新华社在对外报道中积极开展舆论斗争,深刻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批评国民党政府反共行径。如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日语广播时,主要内容就是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同时,新华社广播对国民党消极反日积极抗共等行径予以持续、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对建立和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发挥重要作用。
3.全面展示根据地、解放区建设和人民生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以多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1936年9月26日苏联出版的《少先队真理报》上刊登作者为《红色中华》报通讯员李甫的《为了幸福生活》一稿,稿件详细讲述了雇农朱光全一家十口人在革命前后的命运之变。1946年8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的《介绍新华社英文广播》在介绍英语文字广播开办初期的主要内容时就曾表述为:“用世界最通用的外国文字,广播两千字的新闻论文特写等,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我党的主张,介绍解放区民主自由的生活、建设和斗争”。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新闻不断出现在对外报道中,如根据地选举政府、军民团结、群众支援前线、踊跃参军和交公粮、发展生产等等。陕北台英语广播第一次播音时,其中一条新闻内容即为谈及“从封建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东北自由农民”。
三、冲破信息“铁幕”:将党的声音传向世界
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克服重重困难,在战火与硝烟中冲破信息“铁幕”,将党的声音传向全世界。由于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电台功率较低,新华社的对外广播传播范围有限,但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苏联、欧洲、美国、印度、南洋群岛等地都有抄收新华社对外广播的记载。
1.新华社新闻在苏联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1935年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苏维埃中国》(中文)第二集上,曾刊登1934年4月红中社记者采写的《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一稿,文中有一段插有编者注称:“此地缺少两句,因无线电播音听不清”。文章末尾注明来源为“红中社”。《苏维埃中国》是中共在苏联出版的小册子,汇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及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主要法令和其他文件等。此外,苏联的《少先队真理报》《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中国红军西征》等报刊和出版物上也曾转载或引述红中社新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来自红中社的消息对世界很重要,是当时各方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1944年新华社创建英文文字广播后,苏联方面是抄收的,据延安《解放日报》的记载,莫斯科语言广播时常采用新华社英文广播的材料。
1935年在苏联出版的《苏维埃中国》第二集上刊载的红中社稿件《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
2、新华社新闻在欧洲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上世纪30年代,在法国巴黎出版发行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创办的报纸,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该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国外发行范围达43个国家,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洋一带都有它的读者。《救国时报》上曾刊载不少文章介绍中央苏区的情况,其中不乏转载红中社的新闻,因为大多未注明来源,我们仅从该报与《红色中华》报刊载的同题新闻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若干文章其实是来自红中社的。此外,1936年1月29日《救国时报》刊载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王稼穑最近谈话》一稿,文前还加了一段编者按语说:“上海工人通讯社消息:本社日昨接到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及人民外交委员长王稼穑,经由广播无线电发表的与红色中华社记者谈话,对于目前时局关系殊及重要,特志之如左”。从编前语来看,这则红中社电讯是通过上海工人通讯社传播到海外的。
抗战胜利后,新华社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从1947年起开始在位于欧洲的伦敦、布拉格等地筹建分社。新华社境外分社的成立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如1947年6月伦敦分社成立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英国新闻处在其编印的《英国新闻处新闻稿》(中文)中刊登了一条消息,题为《新华社在英设分社》。伦敦分社当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抄收和发行新华社新闻稿(英文),发行范围包括东欧、英、美、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缅甸等地。
1947年7月,吴文焘以新华社记者名义留在布拉格,开展新闻报道活动。布拉格分社于1948年正式建立,到1949年春,分社正式开始抄收新华总社的英文广播。分社当时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外宣传和对内报道。在对外宣传方面,主要是抄收新华社英文广播,编印成新闻稿向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美洲以及非洲和印度散发。
3、新华社新闻在美洲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在美国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的《先锋报》,曾于1934年5月刊载过红中社有关红军的消息。该报以在美国卖苦力的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发行范围很广,对国内读者及海外侨胞都有影响。
1944年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开播,定向美国旧金山,在美国西部可以收到这些英文电讯。据延安《解放日报》记载,美国政府机关如联邦交通委员会,即抄收新华社英文电稿用于多项工作。美国各民生进步团体、职工会、报章杂志尤其欢迎新华社电稿。《中国每日新闻》几乎全部采用新华社电稿,此外美亚杂志、工人日报、联合劳工新闻、电讯社及远东民主政策委员会等采用较多。而摘用或参考新华社电稿的已经知道的有纽约时报、下午报、时代杂志,外交政策报告,远东调查、旧金山语言广播等。
4、新华社新闻在亚太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新华社新闻在亚太地区也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包括香港、印度、南洋群岛在内的许多地方。上世纪40年代菲律宾进步组织主办的《华侨导报》曾抄收新华社英文广播,并把新华社英文电稿译成中文登在第一版上,每日必有好几篇。该报出版的英文半月刊《新中国评论》每期均从新华社英文广播抄收中共重要言论主张的文章,并登在重要位置。《华侨导报》还收听并大量采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稿件。
新华社香港分社于1947年5月成立后,每日抄收新华总社发出的中英文电讯稿,不仅向香港报社和订户发稿,还积极向国际友好人士和爱国华侨开展宣传工作。同时,一些外国通讯社驻港机构,也曾根据新华社电讯稿编写新闻稿。香港分社还将每日印发的中文、英文稿航寄给东南亚一些华侨社团和报社,并曾以香港分社名义发行英文刊物《远东通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社还在朝鲜建立了平壤分社。
5、新华社新闻在在华外国人中的传播和影响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驻华外国记者和进步作家就曾辗转接触到红中社新闻,并据此对外发稿。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节目开播后,在日军中有不少人收听,有的日军就是收听广播后受到感召而投降八路军的。新华社英文广播开播后,其英文电讯稿也曾通过在重庆、南京、北平等地的新华分社分发给外国记者报馆等,受到驻华外国记者的欢迎,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真实政治动向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中有不少经外国记者之手转载于外国通讯社及报纸,或散见于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等报章杂志上。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节目,则为在华外国记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人民解放军胜利消息的更为便捷的渠道,当时北平、天津、青岛、南京、上海等地都可收听到。
四、彰显独特优势:为新中国外宣事业奠基开路
战争年代,我党就把对外广播当作“最有力的宣传工具”。新华社对外广播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国革命的消息等方面始终发挥着独特作用。
1.新中国外宣事业摇篮
战争年代,由于敌人的破坏和干扰,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很难直接传送到国统区、沦陷区及海外的受众中去,但新华社的广播却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国内外。很多人通过延安的广播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了解,对于在华外国人群体和广大海外受众来说亦是如此。
新华社作为中央主要新闻机构,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从战争年代开始,新华社在对外宣传业务方面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报道形式,更有代表通讯社特色的对外口语广播和文字广播,海外还建有分支机构,在当时党中央外宣架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分量。新华社对外新闻报道曾经包括文字和广播等多种形态,不同业务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也有各自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担负外宣任务的很多新闻单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他们的业务最早都是从新华社开始并逐渐分离出去的。因而,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华社可以说是新中国外宣事业的摇篮。
2.为新中国外宣报道积累有效经验
为改进对外报道工作,新华社英文广播编辑刻苦钻研,积极研究对外传播规律,在选材、翻译、文字等多方面不断摸索经验。战争年代,总社对如何做好外宣报道曾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刊发的《介绍新华社英文广播》的文章中,针对英文广播材料的内容提出:要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对人物地点事物的历史、背景、风俗、人情、特色加以解释与介绍;要说明新闻出处、来源;引数目字时,应尽可能加以陪衬或比较,以使人了解;涉及外国人的新闻,应介绍这些外国人的姓名、年龄、履历、家庭、地位、言行等。
新华社在香港、伦敦建立海外分社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外报道,总社在1948年上半年的一份业务通报中指出:“目前我们香港、伦敦新华分社已先后成立,稿件发行远及北欧,我们国际宣传的条件已初具雏形,而对外宣传报道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必须提高一步。”同年7月15日,总社又通电各总分社:“我已在伦敦、香港等地建新华分社,今后急需加强对外报道”,这个通电还列出了对外报道的几项具体内容,要求各地加强这方面的来稿。
这些意见和要求,有力提升了对外传播效果,为新中国外宣报道积累了有效经验。
3.为新中国外宣事业培养业务骨干
在党的外宣干部培养方面,新华社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延安时期,新华社是外文干部相对比较集中的单位之一。新华社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如博古、余光生、廖承志等,都有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英播部的工作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英文水平,有的在大学专修过英文,有的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另外,新华社还聘请了一些国际友人担任英播部的外国专家,承担改稿和培训方面的工作,如林迈可、李敦白等。战争年代,新华社也非常重视干部的业务培养,如1946年曾邀请来延安访问的美国作家和记者斯特朗专门给英播部工作人员讲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宣事业的很多业务骨干,大多有在新华社工作的经历,这些经验和积累为他们日后更好地从事外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战争年代以嘀嘀嗒嗒的莫尔斯电码首次发出英文电讯,到不断拓宽对外发稿语种线路,到近年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变革趋势,首创外文互联网专线,大力实施国别战略,通过一体化、聚合式供给升级扩宽对外传播渠道。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新华社对外新闻报道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对外宣传方面的一支生力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新华社对外报道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早日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作出新的贡献。
(课题组成员:新华社研究院万京华、王会、雒悦;新华社江苏分社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