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英雄史诗” 杜鹏程
杜鹏程称得上是著名作家,他从 20世纪 40年代起发表作品,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赢得了广泛尊重,特别是代表作《保卫延安》,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杜鹏程也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参与报道了胡宗南进攻延安和解放军解放西北的整个战斗,名扬西北解放战场,《保卫延安》中的素材正是来自他随军记者生涯中的200万字战地笔记。在新华社新疆分社期间,他采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新闻作品,传播和传递了边疆独有的色彩和风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杜鹏程的新闻工作历程并不长,只有七八年时间,但取得的成绩堪称辉煌,令人钦佩。
艰辛求学延安成长
杜鹏程,原名杜红喜,笔名朴诚、杜普诚、司马君,于1921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夏阳乡苏村一个贫农家庭,两岁半时父亲去世。幼年时期,杜鹏程在私塾和教会学校读了几年书,13岁时因贫辍学,在县城一个商店当学徒,做工之余埋头读书。1935年,经人介绍到离家20里的西庄镇学校半工半读,也正是在这里,杜鹏程受到进步教师影响,开始阅读一些左联作家及其他进步作家的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杜鹏程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跟随老师和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杜鹏程奔赴延安,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他先后在八路军随营学校(抗大分校)和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派到延川县工作。1941年9月至1944年年底,又进入延安大学学习,在近四年时间里,他亲身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广泛阅读了大量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书籍,为以后的工作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杜鹏程被派到延安附近的战时工厂做基层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他学会了作调查研究,写了不少笔记材料,并为厂里不少老红军、老八路写了小传,他的兴趣也逐步从社会科学转到文学方面来,萌发了终身搞文学创作的念头。①他陆续写了一些散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1946年先后在《解放日报》发表《追赶劳动——为和平建设而努力工作》《消极指责还是积极帮助?——工厂生活小景》等通讯。此外,还写了十余个反映工厂生活的秧歌剧。
1946年年底,杜鹏程被调到附设在延安边区群众报社的“西北新闻社”从事新闻工作,不过因为备战形势紧张,他忙于为工厂疏散物资,直到1947年3月5日才报到。②1947年3月西北解放战争爆发后,杜鹏程以新华社野战分社记者名义被派到王震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即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军,从此开始了随军记者生涯。
战地记者美名传扬
从1947年到1949年,在西北解放战场上,杜鹏程先后深入到二纵独四旅、十三团及二营六连,跟随战士一道行军作战,经历了粉碎胡宗南进攻延安和解放西北的战斗,目睹了战斗的激烈和指战员的英勇,与指战员们结下深厚友谊。此间,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作,发表了大量战报、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等,是活跃的战地生活反映者。如《平凡的故事——西北人民解放军生活片断》《黄龙分区老百姓称赞我军真规矩》《王老虎》《西北我军再接再厉攻克宜川,蒋匪军长刘戡被击毙》《永丰战前见闻》《巡行在阵地上》等,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晋绥日报》《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战斗报》等报纸上。此外,还在1948年的《群众文艺》上发表了剧本《宿营》和报告文学《英雄范绍通》,与别人合写大型歌剧《劳动人民的好子弟》等。这一时期杜鹏程的新闻特点很鲜明,“内容实在,资料齐备,事态过程、人物心态等情节,有根有据”,并且“没有把自己只当记者,做旁观人,而是解放军的一员,为战斗胜利服务,为打击敌人而报道”。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做记者和别人不大一样,那就是有这样一个抱负:要把战斗生活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下来,能给人以鼓舞力量!”③
1948年8月,著名的壶梯山战役结束后,杜鹏程写出战地通讯《红旗插上壶梯山》,还满怀对英勇的指战员崇敬之情,向指挥西北解放战争的彭德怀写了封长信,报告参加此次战役目睹的指战员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彭德怀看后批示,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这种深入战斗的作风与负责向领导机关报告情况的办法,值得提倡推广,并特致函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请予以发表。新华社以《前线记者反映火线见闻》为题,并加上按语,于9月9日向全国播发,解放区许多报纸都全文刊载。这篇文章在部队引起强烈反响,杜鹏程从此蜚声西北战场,成为著名的随军记者。1949年7月,他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新华社野战分社主编。
除了新闻报道,杜鹏程从自己认定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战争生活,把“举凡人物、生活印象、心得体会、生活感受、观察所得,以及各地的历史特点、地形外貌、人情民俗,甚至动人的语言等等,通通认真地记录下来”④。写下了近200万字的日记,为日后创作《保卫延安》积累了大量素材。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实现和平解放后,时任新华社一兵团分社二军支社社长的杜鹏程随军前往新疆喀什。他在酒泉发出通讯《向祖国边疆进军》,进入喀什后又发出通讯《欢呼在帕米尔高原之下》《春节在喀什噶尔》,报道了维吾尔族群众热烈欢迎解放军进驻的情景。在喀什,杜鹏程参与筹办维文报纸,带领记者搞社会调查,还多次跟随部队参加追剿残匪的战斗,写下了一批新闻报道。⑤同年年底,杜鹏程开始在喀什简陋营房里创作《保卫延安》。
边疆记者转型作家
1950年2月,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在西北各省成立分社或记者组,杜鹏程以特派记者身份名列新疆分社成员名单。是年冬,新华社一野总分社一兵团分社与新疆分社合并,杜鹏程离开部队,回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分社工作。
1953年,杜鹏程担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在新疆分社期间,杜鹏程采写了《访一个帕米尔高原下的农村》《一幅“毛主席绣像”》《哈萨克族的猎手》《中国边疆的一座古城》《繁盛的喀什巴扎》《帕哈太克里乡三喜临门》《戈壁上的新城市》《维吾尔族人民音乐家卡思木访问记》等一批新闻稿件。杜鹏程在采访中既能以记者眼力捕捉新闻,又能以作家视角观察人的心理和语言特点,十分善于写人物和写景,他的新闻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生动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传达边疆独有的色彩与风情,稿件被众多报纸采用。他说:“即使是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记者调查研究的对象。在历史伟大转变时期,研究普通人的思想感情转变,也能够捕捉到重大主题,撰写出优秀的报道来。”⑥
杜鹏程一直坚持深入的采访作风,从实际斗争和生活中挖掘新闻。在他看来,写作是重要的,但采访更重要,采访决定写作。他常对年轻记者说,写不出新闻有多种原因,但多数情况是采访不深入,不是身体不深入,就是思想不深入。⑦1952年时任新疆分社社长的闻捷非常赞赏杜鹏程深入采访的作风,闻捷说:“很多人作记者,除了稿件上所写的材料,常常一问三不知。杜鹏程不同,他写在稿子里的是生机勃勃的材料,但往往记在他的笔记本上的生动的材料更多。这是他能够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写好通讯的一个重要原因。”1951年夏采写《哈萨克族的猎手》时,给杜鹏程做翻译的夏克尔说,他采访深入而细腻,对地方民族风俗习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言一语都不放过。一直要问得如同亲临现场一般。达不到目的,绝不罢休。⑧在采写《中国边疆的一座古城》时,尽管通讯只有1600字,但杜鹏程光笔记就记了一万多字。杜鹏程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他曾自责说:“自己是一位老记者,分社给予厚望,但自己因文学创作未能全身心地从事报道,内心感到不安。”“深入实际也有思想障碍。一是觉得采访中有时仰人鼻息而难受,二是奔波数千里采访觉得有些苦,实质上这是居功思想。”⑨
1953年夏,杜鹏程到北京修改《保卫延安》。从1949年到1953年年底,他在新闻报道之余,一边揣摩种种文学名著,一边进行写作修改,前后九易其稿,终于完成创作。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近百万册,引起强烈反响。
1954年6月,杜鹏程离开新华社,调到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等。至1966年,他创作了《工地之夜》《平常的女人》《年青的朋友》《夜走灵官峡》等短篇小说,以及《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中篇小说和一系列散文等,为我国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因表现彭德怀的艺术形象,《保卫延安》被禁。“文化大革命”中杜鹏程遭到严重迫害,被剥夺创作权利。1977年他重返文坛,发表短篇小说《历史的脚步声》和文艺评论《漫谈深入群众》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彭德怀平反,《保卫延安》得以重见天日。1991年10月26日,杜鹏程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0岁。
注释:
①舒其惠:《杜鹏程年表》,《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②杜鹏程:《我的小传》,《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
③④张文彬:《本质上的诗人——回忆杜鹏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421、351页。
⑤杜尚儒、梁林森:《杜鹏程与〈保卫延安〉》,《新西部》2010年第9期。
⑥⑧杨克现:《杜鹏程在新疆》,《新文学史料》1992年第1期。
⑦韩文辉:《从记者到作家——忆杜鹏程与保卫延安》,《新闻天地》2003年第5期。
⑨韩文辉:《杜鹏程在新疆》,《新疆新闻界》1992年第2期。
(编撰: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