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新闻史研究> 正文

新疆报道 边塞长歌 闻 捷

2019-12-01 00:00·新闻史研究
分享至:
作者:王会

新疆报道 边塞长歌 闻 捷

作为新闻记者,闻捷资历过人、成绩突出。自1945年在《边区群众报》任编辑、记者组组长起,在新闻战线南征北战十几年。经历西北解放战争,数次进疆,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在新疆分社社长任上,带领分社加强业务建设和人才建设,为走出报道困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诗人,闻捷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诗集《天山牧歌》里首创明丽如风景画又有简单人物情节的爱情诗体式,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写下空前规模的少数民族解放斗争,影响广泛,被称为“新边塞诗的开拓者”。

新闻生涯从延安开始

闻捷,原名巫之禄,曾用名赵文节、巫威,1923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丹徒高资镇巫岗村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幼时父亲病逝,7岁在亲友相助下进入私塾开蒙,后入高资镇小学学习,14岁因贫辍学,进南京鑫记煤店当学徒。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8年年初从南京辗转流亡到武汉,参加了由郭沫若领导的抗敌演剧队四队,并于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不幸被捕,在狱中沉着机智,没有暴露政治身份,半年后被释放。1940年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陕北公学、西北文工团学习﹑工作,此后近十年一直战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闻捷曾是很活跃的演员,在当时演出的一些中外名剧中担任过不少重要角色①,1942年西北文工团成立创作组时任副组长,1943年西北文工团下陇东到敌后宣传,他首编秧歌剧《加强自卫军》发表。

1945年,闻捷任陕甘宁《边区群众报》编辑和记者组组长。经常深入敌后或前沿阵地,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特写、散文,《牛儿要喂好》《哀歌》《捉匪记》等先后刊登在1946年的《边区群众报》上,大大鼓舞了军民斗志。日常工作外,闻捷还陆续创作了革命历史剧《翻天覆地的人们》、短篇小说《肉体治疗和精神治疗》《最后的突击》等,积极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斗争生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众寡悬殊下,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闻捷被分配撤往山区继续办报,直到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才随同报社回到延安。撤退中,闻捷不畏艰难,坚持采访写作。1947年10月28日,他采写的《蒋匪帮的谣言戳穿了》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该通讯报道了西北战场上被俘虏的几位国民党军官的谈话,这些被说成自杀、受辱甚至“被戳了三刺刀”的高级战俘不仅活着,而且谈笑风生,尽情调侃国民党的谣言。文章有血有肉,没有一句记者评论,却有力戳穿了国民党的谎言。②

1949年,闻捷以随军记者身份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并于1950年3月随军进入新疆。当时,新疆刚和平解放几个月,各方反动势力仍在最后挣扎,社会情况相当复杂。新华社西北总分社为掌握新疆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决定派闻捷到新疆了解情况。从西安历经23天长途颠簸,闻捷终于到达乌鲁木齐。他不顾劳累,立即到机关、部队、学校了解情况,到南山牧区、玛纳斯大桥工地采访,去伊犁、霍尔果斯等地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紧张工作,掌握了清剿叛匪、建设政权、社会治安和发展生产等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基本情况及问题,为西北总分社制定具体报道计划提供了依据。特别是阅读了美国驻乌鲁木齐领事马克南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策划叛乱的大量资料,看了马克南在南山叛乱的据点,了解了部队清剿叛匪解救哈萨克牧民的感人事迹,写出多篇参考资料。叛匪大量触目惊心的罪行,也使他在心里孕育了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回去不久,闻捷便被任命为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③

带领新疆分社走出报道困境

1952年1月,闻捷被任命为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当时新疆分社情况很不乐观。自1950年成立后,分社记者一时不适应新华社集中统一后的要求,难以转变地方观念,报道工作一直被总社提出的新闻要有“全国观点”的要求所困扰。一些记者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到处跑,吃了不少苦,采写了很多稿件,都因缺乏“全国观点”而作废,报道工作陷入困境,记者情绪十分低落。④

闻捷上任后,细心听取记者诉说,翻阅被判为废品的稿件,研究新疆工作实际,找到问题症结。他认为,新疆各项工作比内地晚一步,不应去赶全国报道的浪潮,而应从新疆实际出发,以报道边疆解放后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为主,深入反映社会生活变革。这一报道方针使大家豁然开朗。闻捷要求大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选择重大新闻事实,精心提炼主题。记者外出采访回来,他都要听取详细汇报并加以评点,明确新闻价值,分析材料取舍,才放手让记者写稿,然后自己加工修改。通过实战,教育记者树立“全国观点”。⑤

闻捷认为,提高稿件质量必须在实践中解决,从采写一篇又一篇稿件做起。当时新疆分社新记者居多,闻捷坚决反对记者分兵把口、各自为战的方法,主张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以形成切磋琢磨的氛围,发挥群体优势,把最好的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为此,他将分社仅有的六名记者,新老搭配,组成两个战斗小组,四人一组搞好近距离采访,两人一组搞好远距离采访,而他本人则单枪匹马挑起省、市机关的全部报道任务。每遇任务紧张、工作繁重时,他就将分社的机要员、资料员动员起来做助手。

作为当时新疆分社唯一的领导,闻捷不仅研究报道主题,出点子,还要精编记者来稿。据当时分社的实习记者杨克现回忆,闻捷处理稿件十分认真,每次动笔修改前,总是端坐桌前,将原稿看上几遍,有时起身走向墙壁上的新疆地图,查查记者活动方位,然后重新坐下来,掩卷静思良久,才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起来。⑥为突出稿件主题、升华思想,常常大动“手术”,有时改得看不清,就自己抄写出来再改。稿件经他修改,无不增色添彩。⑦1952年,新疆分社报道局面成功打开,当年分社稿件采用量相比1951年激增三倍,以前“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民族众多、宗教浓厚”等报道消极因素,反而成了独特的优越条件和报道源泉,反映新疆新变化、新面貌的佳作不断涌现,被全国报纸广泛采用,产生了很好反响,分社也受到总社和西北总分社表扬。⑧面对辉煌成绩,闻捷却不愿谈自己。他说,分社社长尽管工作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帮助每一位同志做出工作成绩来,而同志们工作成就的总和,也就包含着分社社长的成绩。

闻捷极爱读书,到新疆分社不久,就建议分社多买些中外名著,鼓励青年人多读书。因为要采访新疆的宗教界,《古兰经》也在他阅读范围内。闻捷热爱采访,由于分社人力实在太少,他必须长期一个人留在乌鲁木齐支撑局面,对有机会下农村、牧区的记者很是羡慕,曾多次要求分社的杜鹏程代他值班,以便换自己下去采访。他曾抽出两三天跑过六道湾煤矿,采写了各民族工人共同战斗的通讯《团结井》;到过新成立的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写过消息;走访南山,写下著名通讯《两封信,一条心》,反映了103岁的维吾尔族老妈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通信的感人故事。⑨

1953年夏天,由于过分劳累和气候多变,闻捷的肺结核病复发,总社决定调他回北京休养治疗。

新边塞诗的开拓者

新疆的采访和生活让闻捷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953年起,他在撰写新闻报道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投入诗歌写作。1955年,他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这些作品大部分表现新疆新的生活,以新疆广袤的山野和草原、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天山南北的巨大变化、崇高的理想和纯真的爱情等为主题,赢得人们的注目和喜爱。195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天山牧歌》出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民族新生活的诗集。闻捷也被誉为“新边塞诗的开拓者”。

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向新华社商调闻捷,社长吴冷西慷慨支持,当年闻捷调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58年,闻捷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兼《红旗手》文学月刊副主编,挂职甘肃日报社,任专职编委。同年5月以甘肃日报社特派记者身份跟随朱德总司令,采写了通讯《难忘的十五天》和组诗《朱总在河西》等。1960年6月,闻捷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其间,先后出版诗集《东风催动黄河浪》《第一声春雷》《我们遍插红旗》《祖国,光辉的十月》《生活的赞歌》《花环》和散文合集《非洲的火炬》等。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复仇的火焰》,这是一部宏伟的、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叙事诗,分为《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三个部分,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引起广泛影响,被认为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新的突进和收获”。

1968年3月,闻捷在上海因“破坏样板戏”“叛徒”等莫须有的罪名,被作为“文艺黑线”上的人物批斗,后被送到杭州湾海滨的一个“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受到更为严厉的批斗和侮辱。1971年1月13日晚,闻捷写好遗书后开煤气自杀。1977年10月,闻捷的党籍得以恢复。1978年8月8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年12月30日,骨灰被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注释:

①杜鹏程:《我的第二故乡——记延安撤退并怀诗人闻捷》,《杜鹏程散文特写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页。

②郭镇之:《延安(陕北)台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5期。

③⑦韩文辉:《三次新疆行依依大漠情——记闻捷》,《新闻业务——新闻史研究专辑》1996年第10期。

④⑧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新疆分社简史》,《新闻业务——研究专辑》2008年 8月20日。

⑤⑥⑨杨克现:《闻捷在新疆》,《新闻业务——新华社史料专辑》1990年第4期。

(编撰: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