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国家高端智库> 正文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2-11-10 18:04·“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
分享至:
作者:刘荣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二十大报告,不仅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和方向,而且对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意义重大。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支柱的文化传统。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脉,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19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人民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中国先进分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哺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普遍信仰,也在于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1926年郭沫若发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通过马克思与孔子的想象性对话,阐述了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和孔子的大同世界不谋而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在一些方面的相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所在。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成立之初对传统文化“激烈地批判”,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地继承”;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改造和利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传承和弘扬”,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发掘、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思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提出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制度、时代要求适应协调,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活连接结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本文摘自作者在“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