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传播战略研究> 正文

占领全媒体信息传播制高点

——《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节选

2022-11-01 01:00·《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
分享至:
作者:新华通讯社课题组

《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第七讲第一节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提升传播时效、丰富信息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传媒业态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也给传统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一、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习近平多次强调,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2019年1月25日,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20年2月,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

当前,互联网作为“最大变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除了传统媒体平台,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资讯入口不断丰富,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新闻传播模式、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全面普及,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全球知名互联网咨询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2小时39分钟,比2017年增长11%,而看电视的时间是每天2小时32分钟,比2017年下降2%,移动设备使用时长首次超过电视。新闻的移动化、场景化、全息化特征更加凸显。国内知名互联网数据机构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Quest Mobile)2018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289.7分钟,接近5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由移动社交、网络视频、综合资讯占据。

平台化、泛媒化等趋势下媒介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仅能以单一方式展现文字、图片或声音、视频,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技术属性促使媒介间加速融合渗透,演变为无所不包的开放性平台,新闻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更加快捷,发布渠道也趋于多元,为受众提供全介质信息服务,带来全新的丰富体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媒介的内涵和外延,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载终端、办公设备、公共设施等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载体,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将更加频繁、高效、便捷,形成万物相连的“泛在网络”,“万物皆媒”成为可能。新的媒介形态、信息载体不断出现,新闻应用场景极大拓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与“非媒介”之间界限趋于模糊淡化。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为信息传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机构。近年来,非媒体机构大量涌现,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一些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打造的新媒体终端,不少移动终端、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流媒体网站等科技公司凭借算法、用户基量、技术优势和零边际成本,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空间,开辟信息传播新赛道。

新的传播格局中,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自媒体对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的影响与日俱增。习近平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普通公众借助互联网参与到热点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之中,便捷地向外发布个性化观点,与他人分享信息,并在互动过程中随时补充细节、丰富观点,产生了“放大器”和“筛选机”的效果。在一些热点事件和话题的传播中,自媒体的深度报道和解读成为多起事件的源头或重要传播节点,激发公共内容消费认知层次转变,网民不再止步于“知情”,而是对现象、个案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发起质疑,激起更深层次的讨论。

二、从单向传受到互动分享

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近年,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一呼百应、一锤定音”的优势被削弱,信息生产、发布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注意力特权”被消解,有的甚至出现“边缘化”趋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当中,报纸、电视、广播作为新闻媒体的受欢迎程度正逐步减退,舆论引导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众需求多样,分众化、差异化趋势明显。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媒体提供的内容也比较同质化,受众更多地是被动接受信息,与媒体之间属于简单的“传播者—接收者”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传播关系正从“一对众”转向以互动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新传播环境下,一般化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上升,越来越希望获得多方位、深度化的新闻解读,以及立体丰富、多样化的信息呈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媒体如果还是大水漫灌、千报一面,就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面对受众需求存在的差异,个性化新闻推送和信息服务成为媒体机构新的发力点。融合发展中,要精准定位受众,从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偏好、媒介消费习惯等出发调整内容生产、传播策略,进一步强化数据分析,在洞察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信息服务升级,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以优质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实效性和用户满意度。

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定向采集、单向传播、“传者—受众”的传播关系已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能主动运用传播平台、自主选择信息内容的“用户”。用户的注册数、浏览量、转载量、活跃度等成为评价新闻信息产品的重要指标,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有效集聚用户注意力资源,成为新闻媒体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以用户为本”的理念,不仅仅要发出易于让用户接受的声音,还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促进用户与媒体共同进行内容生产与品牌建设,通过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来扩大用户规模、增强用户黏性。

“互动”是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推动融合发展必须将互动意识渗透到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传播各个环节。要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加强同用户的互动交流,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忠诚度,把来自用户的需求、反馈及时体现在内容生产传播中,提高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联动,努力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专业资质和品牌资源,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则具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两相结合,往往能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使新闻报道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形成舆论共振。

三、从传统媒体到“四全”媒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基于对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特征的深刻认识,对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近年,习近平多次要求主流媒体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求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习近平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个重大论断,是对媒体变革最新趋势的精辟概括。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应用的不断融合,媒体形态、功能、服务的类型更加多样,全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传统意义的新闻、娱乐等信息的业务功能型载体,更是要传播数据、通过连接提供服务等的融合服务型平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不仅意味着媒体种类的“全”,更涉及信息生产模式、内容表现形式、传播主体互动、传播效能提升等多重内涵。“全程”特性意味着突破传播时空局限,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特性意味着突破传播方式局限,所有数据都可以变成信息,信息传播更加多元、智能、便捷;“全员”特性意味着突破传播主体局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从一对多传播变成多对多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强;“全效”特性意味着突破传播功能局限,集成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更好的传播效果。“四全”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渠道、主体、功能等限制,由事后报道向实时播报拓展,由特定载体向“万物皆媒”拓展,由媒体传播向全民传播拓展,由信息服务向多元服务拓展,其背后是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深刻革命。

“四全”媒体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传统媒体必须因应变革,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播资源进行“以人为本”的重新布局,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避免“掉粉”甚至“掉队”。这是新的舆论环境下抢抓新闻信息传播主动权主导权,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