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研究院> 传播战略研究> 正文

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节选

2022-11-01 01:00·《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
分享至:
作者:新华通讯社课题组

《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第八讲第一节

国际话语权不仅是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20世纪70年代,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观点,开启话语权研究的先河。同一时期,第三世界国家发起声势浩大的建立“世界新闻和国际传播新秩序”运动,要求改变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新闻媒体,导致国际新闻信息流向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现代国际社会以获取话语权为明确目标的力量博弈由此滥觞。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力图营造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博弈态势,国际话语权争夺空前激烈。

国际话语权既表现为包括主权国家在内的各类利益主体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控制能力,也表现为国际政治操作能力、国际知识生产能力、国际理念贡献能力,还表现为利益主体对国际事务或国际事件的定义能力、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上的影响能力,以及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市场定价权与利益分配权等。

历史和现实表明,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掌握先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成功的经济计划,建立了在全球金融领域的霸权,时至今日,强大的金融话语权依然是拱卫美国全球体系的重要支柱。今天,全球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国际人权准则和人道主义干预、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世界贸易规则制订、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在利用核能与防止核扩散、国际互联网运行规则等问题上的交锋,几乎无不首先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无论是处于国际政治舞台中央的大国,还是处于国际政治博弈夹缝的小国,甚至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机构等,都把谋求国际话语权作为角逐的主要目标之一。

增强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对外宣传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却没有被很好地倾听。我国的形象很多时候都还是“他塑”而不是“自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强造成的。我们必须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牢牢把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指出:“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我们要把握良好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解决好国际话语权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人类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严峻挑战,世界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正从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成长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热切期待,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向东看”。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中国新闻已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新闻,而日益成为国际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越来越广泛的世界影响。这些为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积极顺应世界期待,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全球的发展联接起来,搭建起中国与世界增进互信、加强合作的桥梁,更好地引导海外受众全面、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新闻的需求。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传播环境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媒体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发展的双重冲击之下,西方主要国家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而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局部地区的影响力甚至已经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为我们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提供了契机。

三、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发出中国声音

增强话语权,不光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善于向国际社会讲好我们的故事。不能消极坐等国际舆论平衡,必须把握机会主动发出我们的声音。不要奢望既有掌握话语权国家“拱手让权”,必须强化“抢抓”话语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我们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不仅要“做好”,而且要“说好”;不仅要“敢说”,还要“巧说”。要努力提高国际传播的能力本领,改进对外传播的方式技巧,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要聚焦这些创新实践,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也是增强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习近平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多次指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找准了中外传受方式的重要差异。中国人长于归纳概括,善于理论提炼,我们在传播中往往也喜欢谈宏观理论、谈抽象概念。但一般而言,外国受众对具体真实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戏剧性冲突性的情节更感兴趣。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对外宣传,是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表述方式,同外国受众的接受习惯更加接近。

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梦为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当前,14亿多中国人在中国梦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

讲好中国故事,要阐释好中国特色。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方案。“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我们必须抓住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重大国际事务的机遇,主动说、大声说、反复说。利用各种国际会议、论坛、活动、展演等场合说,也要借助国际媒体、高校、智库等平台说;利用传统媒体集中说,也要利用新兴媒体分众说;利用内宣外宣媒体共同说,也要借助外嘴一起说。

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要当好中国价值的传播者。近年来,我国媒体在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中主动设置议题、响亮发出中国声音、广泛传播中国价值。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出访活动中,新华社利用直播和滚动发稿等形式,及时、准确、完整、充分地报道习近平的重要活动和观点,被海外媒体广泛转引。尤其是中美元首多次会晤时,在全球媒体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新华社的每一条快讯几乎都在播出后旋即被西方通讯社大量转引。

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要大力发掘西方媒体回避的事实,发出与西方不同的声音,不做西方媒体的传声筒,更不做西方观点的搬运工。欧洲难民潮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深入叙利亚、利比亚等国,采访大量难民及国际问题专家,播发的系列评论和访谈揭露了西方某些国家在难民潮中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201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华为公司实施全面打压,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年度畅销新书《美国陷阱》作者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借助西方经济学家之口,揭露了美国利用法律作为经济战武器,通过不正当手段削弱竞争对手的卑鄙行为,在国际舆论界形成持续热点。

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际道义,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始终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敢于善于开展国际舆论斗争。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尤其是西方的恶意“唱衰”、攻击污蔑、造谣抹黑,我们不能忍气吞声,不能指望人家来做平衡,而要力争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018年美国主动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通过系列评论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阐述了我国立场主张,有力批驳了各种错误论调,及时澄清了各种模糊认识,许多报道被美联社、路透社和BBC网站等外媒转引转述,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把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中心任务。2019年9月,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要求:“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点是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解疑释惑,使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进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用事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讲清楚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战胜挑战的措施,用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其困难之多、矛盾之复杂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讲清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介绍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说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通过这些介绍,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减少疑虑和误判。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还必须针对各种误解、曲解、偏见做工作,着力消除负面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中国在西方社会被贴上了一个个负面标签,从邪恶的华人形象“傅满洲”、好战的中国龙,再到不负责任的大国、冷酷的经济动物,等等,不一而足。不仅如此,“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论”“中国锐实力论”等谬论对西方民众的影响也较为广泛。增强国际话语权,必须要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和言论,加大解疑释惑的力度,通过精准、耐心、细致、持久的工作,逐步消除误解、扭转偏见、正本清源。